正交試驗設計
科技專論
作者:張淩寒
【摘要】正交試驗設計作為分式析因設計的主要方法,已經廣泛運用於科學研究,在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科學試驗中能大大減少工作量。正確運用正交試驗設計,也能快速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多因素問題,從而製訂最佳的工作流程。
【關鍵詞】正交試驗
1.正交試驗
1.1概述
正交試驗設計(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種設計方法,它是根據正交性從全麵試驗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點進行試驗,這些有代表性的點具備了“均勻分散,齊整可比”的特點,正交試驗設計是分式析因設計的主要方法,是一種高效率、快速、經濟的實驗設計方法。
在生活中,涉及到多個因素的問題有許多,如化學反應、養殖、加工原料等等,這些都叫做多因素試驗。其中,我們一般用A、B、C……表示不同因素,每個因素的取值叫此因素的水平,用原因素加角標數來表示,如A1,A2,多因素試驗的目的就是每個因素選一個水平,使結果最優。
1.2正交表
日本著名的統計學家田口玄一將正交試驗選擇的水平組合列成表格,稱為正交表。例如作一個三因素三水平的實驗,按全麵實驗要求,須進行33=27種組合的實驗,且尚未考慮每一組合的重複數。若按L9(33)正交表安排實驗,隻需作9次,按L18(37)正交表進行18次實驗,顯然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實驗設計在很多領域的研究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下麵,我們就用正交試驗的方法解決一個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實例。
2.應用實例
油炸花生米是日常生活中一道美味的佐餐菜,深受人們喜愛。但很多人在烹飪過程中,把握不住火候,要麼炒糊,要麼吃起來不夠脆。一般的經驗是,炸大約半分鍾,過幾秒鍾就要翻炒一次。如果能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做法,就能隨時隨地胸有成竹地炒出一盤最佳效果的花生米。
筆者經過實際操作,發現了炒花生米的奧妙。
2.1因素分析
一般地,炸花生米涉及到的因素有四個:
A花生米下鍋時的油溫(由於用溫度計測量會影響試驗,可以用油開始冒煙的時間來衡量,單位為s);B花生米在鍋中炒製的時間,單位為s;C花生米潮濕度,炒製前在水中不清洗,為幹燥;清洗5秒為中等;清洗10秒,為潮濕;D翻炒頻率,以兩次翻炒的間隔時間表示,單位為s。
顯然,這是一個四因素三水平(34)問題。
2.2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步驟:
(1)將90粒花生米分成9組,每組10粒,便於計算。(2)每組輪流做試驗。(3)若一組中有n≥1個花生炸糊,則此組結果為-10n;若無一粒炸糊,則通過品嚐,得到脆的花生米數量m,該組結果為10m;
(4)數據分析:
綜合比較:
A.對於因素A:
出現A1水平的3個試驗1,2,3號的結果總和:ⅠA=y1+y2+y3=80 +0+60=140;出現A2水平的3個試驗4,5,6號結果總和:ⅡA=y4+y5+y6=-60+40+(-100)=-120;出現A3水平的3個試驗7,8,9號結果總和:ⅢA=30+(-60)+(-40)=-70,因此,在因素A中,A1最好。
B.對於因素B、C、D:
類似如上作法,容易得到:B1、C3、D1水平最好。
Ⅱ得出最佳試驗方案
容易看出因素A、B、C、D中最佳水平為A1、B1、C3和D1,即油冒煙時下花生米,炸25秒,潮濕,每2秒翻炒一次。
Ⅲ主次分析
根據主次順序的定義可知,越是主要的因素,其變化造成的結果變化就越大。
由此可知,比較各因素中每個水平得出的結果的極差,就能了解到各因素的主次順序。
因素A的極差為最大值IA,最小值ⅡA,140-(-120)=260。
由4個因素的極差可知,因素A影響最大,因素C第二,因素B次之,因素D最小。
綜上所述,炒花生米的最佳方法是:
炒前清洗10秒左右,在油冒煙時放入花生米,每2秒翻炒一次,共炸25秒。
相對而言,在上述諸因素中,按影響大小依次為:油溫、濕度、炒製時間與翻炒頻率。
(注:試驗操作日期為2009年6月20日12:50-13:30,地點為北京,室溫28攝氏度,濕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