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境與口譯教學中的記憶力訓練(2 / 2)

例句中的“threeEs”,如果沒有下文的補充說明,學生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預測出E是三個以E開頭的英文單詞的縮寫。因此針對這一影響,在進行記憶力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根據所講的專題,單獨給出一個句子,然後讓學生由此句出發,補充出相應的上下文。教師要綜合所有學生的不同答案,選出最接近所講專題的可能答案,再從語法意義方麵進行分析,得出詞語對上下文語境正常適應的方式,培養學生對上下文語境的分析和辨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篇回憶和語篇預測的能力。

有時,由於上下文語境較為模糊,對語言的意義理解會產生歧義,這時,文本資料就需要由社會、文化、曆史、語體等因素構成的文化語境。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於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範性和約束性。二是社會規範,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定和限製。文化語境在具體的話語理解時,要由聯想的方式來溝通因其在讀解活動中呈內隱形態,對理解的作用比較間接,但對理解的影響程度比外顯性語境要大。試看下麵一段關於農業產業的口譯資料:

要發展農業產業化要繼續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要素的關係,調動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壯大龍頭企業,鞏固和發展產業化經營組織,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形成鞏固的利益共同體。在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上,要以國內市場為導向,注意培育主導產業,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建成商品基地,開發名優產品,形成產品優勢,促使一部分生產一般加工品的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轉向農產品加工。

例句中的詞語都是農業產業經濟中的專有詞彙,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由於沒有這方麵的專業知識培訓,因此沒有形成特有的思維方式,不受這一特殊領域言語交際模式的限製,所以聽完段落後,幾乎所有的學生大腦一片空白。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不應該要求學生展現其背景文化知識,而應該拋開這段文字的文化語境,從段落的結構著手,采用解構的方式,分析這段文字體現的含義。具體而言,這段文字的記憶可以由以下的方式進行:第一個句子在聽解的過程中,采用總-分-總的記憶方法;第二個句子在聽解的時候,采用由大到小的解構方式。

當然在上述的練習方法中,口譯筆記也是記憶力訓練中一項重要且必須的環節,但是口譯筆記的方法卻不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這是因為譯員記錄時不可避免地分散部分注意力,從而影響了信息的接受。筆者想要強調的是,筆記教學應在示範和大量練習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做筆記的原則、規範和技巧,同時還應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揮,建立起個體實用性高的筆記體係,才能保證口譯過程的完整順利,提高口譯的質量。

記憶力訓練的目的在於為口譯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便於口譯員對所攝入的信息進行存儲、理解和分析;而語境,作為信息依附的框架,則影響到信息傳遞的情景性、現實性和可理解性。語境對於口譯文本資料的影響不僅存在於語法結構的外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存在於字裏行間所蘊涵的言語意義之中,因此理解語境對文本資料的影響,有助於在口譯教學中更好地把握源語信息,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記憶和理解,為口譯的實效產出準備良好而充分的條件。

(作者單位:嚴靜,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