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碑石漫議(2 / 2)

精美流暢過度,便成巧媚輕滑甜膩;法度過嚴,便成急速僵化。千多年來,晉人飄逸,唐人精嚴,宋人隨意,到明代已演繹為外表姿態的變化與追求。這一體係內,是難得尋到開拓的新領地了。這種情形之下,創造意識強烈的書家,必須會將腳步跨出帖學領域之外。清初,傅山就提出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是對講法度、求精美、尚內涵的帖學的反叛,書法審美的航向變了,書法藝術開始步入另一個曆史時期——碑學時期。

世代榮昌中國的石刻文化,洋洋大觀,集名人、名文、名刻之大成,在世界五千年文化史上,可謂璀璨奪目,獨領風騷。柳子廟珍藏的“荔子碑”,就是其中的一枝獨秀,堪稱千古絕唱。“荔子碑”雖曆經滄桑,卻未被漫長的曆史歲月塵封而代以相傳。柳宗元人品文品高尚,備所後人推崇;韓愈大手筆詩文絕妙,盡令來者讚歎;而蘇軾的書法乃得意之筆,豐腴跌岩,出神入化,既呈天真爛漫之趣,又不失遒勁古雅。明朱熹稱這筆行楷“奇偉雄健”、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評其是“遒勁古雅,是其書中第一”。這,又無異於錦上添花。千古絕唱,“荔子碑”當之無愧的稱譽篆隸楷行草,洋洋大觀,異彩分呈。不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而且也是研究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曆代書法名家都十分推重此碑,蘇東坡稱其“雄秀獨出”(《東坡題跋》),明代王世貞、清代楊賓等在評該碑時,都稱其為“魯公法書第一”。就連強烈評擊魯公書法的米芾,也被該碑的宏大氣魄所感染,認為“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尤其是書法藝術,可說是一座燦爛的宮殿。漢字,在漢朝末年由古體的隸書演化為近體的楷、行,到東晉,王羲之最先寫出了蛻盡古意、精美純正的今體字,他被尊為“書聖”,書跡刻帖傳摹。王羲之書法體係作為“帖學”,盛行於書壇一千多年,無數書家又在帖學領域之內,盡力開拓和完善,這一體係,不論在楷、行、草各體或者各種風格上,都推到了美的極致,法度精嚴,趣味純正,而又流便順手,在這種法書名跡麵前,誰能不頂禮膜拜呢!

在曆代碑刻中,蔡邕、顏真卿、懷素、柳宗元、韓愈、何紹基、黃庭堅、米芾、蘇軾、吳大澂等文學、書法、碑學大師的作品,它們各異的書法筆勢,風格不一,或法度森嚴,或爛熳多姿,或大氣橫陳,或端嚴俊逸,秦籀漢隸,真草行楷,無體不備,如同一張張鐫刻於岩石之上的中國名片,傳遞著永不磨滅的信息,映襯著中國的靈動的山水,永不失憶。

總之,碑文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強盛、深厚、神密而又多姿多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參考文獻】

【1】每年來華旅遊情況【N】.中國信息報,2005/07/27http://number.cnki.net/show_result.aspx

【2】王南溟.不是書法:後抽象藝術與觀念藝術中的“暗示”【J】.藝術當代,2005,(3).

(作者簡介:韋家明,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