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家在一紙篇幅之中把胸中萬象潑墨於毫端,筆墨揮灑之際,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於長期觀察自然萬物,實踐於鋒毫萬點中對於美的思辨和組織經營。通過那些黑與白、點與線的千變萬化,縱橫交錯、起伏有致的章法布局,激情洶湧的人文情懷,把藝術作品中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使觀者的藝術品位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組織美、表現美的能力和藝術情趣。
創造力也是書畫藝術的靈魂,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的靈性和魂魄將不複存在。藝術中最感染人、打動人的正是那些超越萬物的想象力,是那些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通過欣賞與臨摹大師書畫作品,站在巨人肩上,以積極的態度,感悟自然萬象,獨出機杼,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造就出一種超越古人,高於自然萬物的作品,既傳承文化精髓,又提高了觀者的創造力。
自然界沒有一片相同樹葉,人世間沒有一根相同指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存在發展而千年傳承的決定性因素是其獨特的文化精髓和地域風土人情。書畫藝術欣賞中,觀者麵對那一幅幅獨特而珍奇的藝術精品,以直觀的形式實現著與先人跨時代的思想溝通與交流,在體驗、對話、溝通、共鳴的基礎上把原來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大眾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得以提煉,變為和自己個性特征相適合的審美傾向和意識的追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自我判斷能力;主動自覺地根據自己的個性優勢,升華自己的獨特個性和藝術審美力、辨別力,感知力以及表現力。
欣賞、把玩、臨摹、創造書畫藝術不僅是人的一種精神寄托,更是熏陶感染、怡情養性、美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傳承與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書畫藝術自古和儒家忠信誠義,、倫理綱常,道家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禪家頓悟成佛、不立文字為核心內容,創造出富有中國式審美理想的藝術作品,藝術成為人的具體意義和生動展示,藝術本身和大師的人格性情融為一體,人格性情內化為藝術的最終目的和內在靈魂。
書畫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已經經過漫長的積澱代代相傳,浸透在了民族久遠的血液之中。品味和鑒賞他們的藝術精髓及人格性情,潛移默化中陶冶觀者的思想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崇高的審美理想,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藝術修養並傳承了這千古不變的翰墨精神。
【參考文獻】
【1】俞劍華.國畫研究【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劉淑娟.談美術鑒賞教學的價值意義【J】.藝術教育,2009,(3).
【3】胡達生.美術教育應造就中國式的理想人格【J】.韶關學院學報,2004,(4).
【4】孫毅明.美術教育中人文素質的思考【J】.科教論叢,2009,(2).
【5】李露花.美術教育中應該滲入的幾種意識【J】.2006,(5).
(作者簡介:文誌勇,湖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講師;郭娓,湖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