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書情感說(2 / 2)

宗白華曾指出:在中國書法、繪畫中,時間是空間化了的,空間是時間化了的。從空間來說,這種空間是一種節奏化、音樂化了的時空合一的空間。這一理論說明“空間結構在瞬間將智性外化”。中國書法是在一個二維平麵空間上的書寫。這種書寫是在時間過程中展開的,書寫出有節奏感、韻律感的種種點線組合,而這些點線的組合態勢及構成的空間則是情感外化的物質形式,而這個“情感外化的物質形式”就是在平麵空間完成的一個節奏化、音樂化的空間;是一個引人深思、令人遐想的三度空間。如果說“線質”保證了情感的恣肆放任,那麼“空間”保證了它的“神秘奇想”。因此,僅靠線條的傾訴,是很難真正引發書法暢情和表現豐富的書法藝術性和審美性。要想“達情”,除線條本身以外,對書法空間有足夠的認識和更自覺的追求。因此,“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它不僅體現了書家對線條、空間的駕馭能力,更體現書家內在情感在瞬間的展現。真正的情感書法不僅是“線條的哭訴”,更是“空間的構築”。那麼,書法空間在情感下是怎樣生成的?先輩們將自己對天地萬物的理解、想象,借助情感,通過線條間穿插組合,字字間承讓呼應,體勢間仰俯映帶所形成的有形的空間(墨線又叫實線)和無形的空間(白線又叫虛線),這種虛實相生的空間就是書法“布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用文字的點線及組合來占領、分割、設計白紙上的空間,把它轉化為一個有變化而又和諧統一的空間。如點畫的書寫能造成一種有骨有肉的形體感和一種有時能達到很高強度的運動感和力量感,這種形體感給人“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軀”;“筆力驚絕,點畫蕩漾空際,回互成趣”;“點畫既工而生結體,然布局有疏密,骨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因此,書法的藝術性在很大的程度上,由線條構成空間來顯現,而這種空間又與書法家的心性、情感、審美、修養以及對形式美探索與體驗有關。例如,徐渭和傅山都是晚明書法家,傅山又經曆了清初。他們雖有時代的跨度,但在為人治學、藝術主張方麵又何等的相似。都集著名學者、文學家、詩人(傅山還是個名醫)於一身。都重做人氣節,都追求“真我”藝術旨趣。都以草書名世。在情感世界上,他們都是孤獨情感下的積蓄與勃發;都是“局外人”冷靜心態下的內心獨白,都是庫勒筆下劃分的“感傷”人生再現。在“幾間東倒西歪破屋中”徐渭草書線條蒼老而奔放,綿密縱逸;傅山草書線條飛動而勁險,圓密奇逸。兩位書家在空間造型上都獨具匠心:由字內空間扭曲變形、轉左傾右到字間空間縱橫牽摯、鉤鐶盤紆,甚至演化到行間及整幅空間搖擺跌宕和循環連綿。墨法上的隨意賦形墨隨勢走之趣,都是情感張揚下的生命跡化。是複雜形象情感的表達,是韻外之致、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情感的呈現。

總之,不同的筆法韻味,不同線條情味,不同空間趣味,在情感助興中,無言地透露出書法家生命中遠去的“古音”和當下內心的“擺鍾”。

(作者簡介:曹恩東,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