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網絡的便捷性、多樣性、開放性、互動性極大地調動了作者和讀者的積極性,滿足了大眾個性化的需求,進一步促進了網絡文學的繁盛。網上讀小說很方便,而且有很多選擇。“就在起點、晉江那幾個知名網站隨便一搜,就會出來好幾千部小說。總有一部適合你”。網友說“加上網絡的更新是最快的,要等出版,都猴年馬月了”。現在,電腦、手機上網都很普及,一部小說基本上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隨時隨地都能看。很多人一般都把網絡小說下載到手機上,每天坐公交、地鐵的時候看。網絡的開放性不僅帶來了便捷的閱讀、多樣性的選擇,還讓讀者有機會與作者互動交流。
第四,網絡文學給作者提供了名利雙收的可能,直接催生了網絡寫手這種職業。網絡改變世界,文學亦不例外。由於沒有審查、出版、缺乏受眾等對紙上發表來說極其巨大的困難,網絡寫作顯得如此簡單,網絡文學門檻低,成本低,從讀者到作者很容易,隻要會打字,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抒寫,把自己寫的東西放到網上供數億的讀者閱讀,運氣好的話還可能一夜成名。稍有文筆且有時間的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小試牛刀,實現每個人內心的文學夢想。而且網絡文學以字數多少為盈利模式,再加上讀者迫不及待的催促,導致很多作者馬不停蹄地創作,一般每天至少要更新幾千字。所以在2006年網絡文學幾乎是爆發式的速度在增長,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網絡文學這棵搖錢樹,特別是寫極端YY的小說,基本上是怎麼寫怎麼賺,成功寫手年薪能超百萬。雖然這樣很難出經典,但確實給作者帶來豐厚的報酬。像《明朝那些事兒》洋洋灑灑七大部,《藏地密碼》寫到第九部還沒有大結局,《鬼吹燈》二百多萬字,其稿酬可想而知。被譽為“網絡文學的三駕馬車”的寧財神、李尋歡和邢育森都借助網絡文學各成氣候,寧財神寫出了現在人氣仍然很高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李尋歡成了榕樹下的總經理,邢育森《活得像個人樣》在網上一炮打響後,華麗轉身成了“英達式”情景劇的資深編劇,編寫了《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閑人馬大姐》等一係列情景劇。
盡管井噴般出現網絡文學,不僅擁有大量的讀者,也給網絡寫手帶來巨大的回報,但依然受到傳統主流文學的詬病。其實,對網絡文學的勢不可當,我們既沒必要盲目追捧,也沒必要杞人憂天或棄之如敝履。作家鐵凝就認為,網絡文學的興起使文學變得是多元、共生的存在,它和傳統寫作是並行的,並不會給傳統文學帶來致命的打擊和實質上的威脅。文學發展自有其本質和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網絡文學在發展過程中自有其顯而易見的弊端,但同時也有其自由寬鬆的優勢,能打破傳統文學的諸多限製,揚棄浮躁之風,這是傳統小說難以比擬的。而且隨著網絡文學的飛速發展,讀者對作者的要求也愈來愈苛刻。那些又臭又長流水賬般的網絡文學漸漸會淡出讀者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穩定、文筆優良、感情真摯的作品。今天許多優秀的作品已經從網絡走向書架,走向電視劇。如《紙婚》《雙麵膠》《泡沫之夏》等都市言情類小說都是以其心思細膩,故事有條理,文筆優美受到讀者的喜愛。今何在的《悟空傳》,酒徒的《明》《家園》都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曆史的思考,是不可多得的網絡文學佳品。所以無論是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都是一個社會心理的折射。這其中有積極的、可取的,也有消極的、糟粕的,但經得起讀者檢驗,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往往還是那些有思想有內涵的作品,這也是一切文學乃至藝術的最終出路。
【參考文獻】
【1】賈懷鵬.從社會文化學角度看網絡文學【J】.作家雜誌,2008,(12).
【2】陳平.從網絡文學進駐大學課堂談起【J】.作家雜誌,2009,(4).
(作者簡介:楊霞飛,華東交通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