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樹人
封麵故事
2015年,劉翔宣布退役,他身後的孫海平也不知不覺到了退休的年齡——以前,這幾乎是沒人會考慮的事,隻要劉翔還有跑的可能,孫海平就是指導他的唯一人選。如今劉翔退了,恍然發現,孫海平60歲了。
這是個碩果累累的教練。
年輕時,孫海平也曾是跨欄運動員,1971年2月加入北京體育大學青訓隊,1973年7月進入上海體工隊田徑班,開始練跨欄。他身高1.83米,爆發力驚人,訓練也很努力,本該是個能出成績的苗子。那時,孫海平自己也有成為“全國冠軍”的野心,可從1971年到1978年,無論他怎麼刻苦訓練,成績卻始終停滯不前。他幾乎記不得自己曾經取得過的最好成績,“好像是14秒75,華東地區第三名”——幾十年後,他幫助劉翔將他的這一最好成績提高了將近2秒。
1978年7月,孫海平退役,成為上海靜安區體校一名田徑教練。1978年9月,他考入上海體育學院田徑係,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6月,他又調回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還是擔任田徑教練。盡管作為運動員,孫海平似乎談不上優秀,但在教練崗位上,他卻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神經和超前思維。根據自己的經曆,孫海平深深意識到,光憑訓練時間和訓練量的累計,未必能夠將運動員的潛能發揮到極限,甚至有些時候還會產生反作用。
“我做運動員時訓練非常刻苦,經常是一天四練(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周24次課,可成績還是不提高,還總覺得練得不夠,於是周日上午就再加一次課,一共練25次。訓練的刻苦程度當時在上海隊是出了名的,可結果是成績水平沒有提高,當時在組裏雖不是最差的,也是倒數幾位的。不僅如此,還帶來一身傷病,到1978年就再也練不下去了,隻好考入上海體院去上學。讀了四年書,留校做了兩年教師,1984年又回到上海隊做教練。”——在孫海平的回憶中,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就算不是失敗的,起碼也是遺憾的。
回到上海隊執教,劉翔之前享譽亞洲的上一代“欄王”陳雁浩成了孫海平最初的弟子,上世紀80年代末,孫海平親自把陳雁浩選入上海體院,當時帶了他5個月,之後陳雁浩上調國家隊,孫海平則在1988年和國內三十多名教練一起,以專家的身份援教去了也門。二人再次相見時已經是1993年,陳雁浩剛在七運會上拿到110米欄全國冠軍,雙方都今非昔比。1994年,老教練梁仕強從孟加拉援外歸來,和孫海平一起指導陳雁浩。當時,梁仕強的訓練原則是在中國體育界有悠久曆史的“三從一大”——其實當年做運動員的時候,孫海平自己就是這種訓練方式最忠實的貫徹者——在這種訓練模式下,身體條件在隊裏隻能算一般的陳雁浩付出得格外多。練得最狠的時候,陳雁浩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晚上失眠無法入睡,在外訓練時還發過一次癲癇,多虧當時跟他同住一屋的孫海平反應及時,不然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作為“救命恩人”和助理教練,觀念已經轉變的孫海平也認為陳雁浩的訓練量太大,不是最科學的訓練方法。但就是在這種訓練模式下,陳雁浩在110米欄項目上橫掃亞洲,在1995年和1998年兩屆亞洲田徑錦標賽上拿到110米欄金牌,此外,1997年第八屆全運會,他以13秒41的成績蟬聯了冠軍,是那幾年國內110米欄項目近乎無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