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景色/蔡平波攝
永勝毛家灣毛氏宗祠/海男攝
在邊屯博物館*銅像前/蔡平波攝
①程海邊的木棉樹/蔡平波攝 ②程海景色/蔡平波攝
2
放下了軍器的毛太華麵朝著鳳羽山麓,依然心懷著許多抱負。當我們來到鳳羽山麓時已是午後,這是一座平凡的村莊,我看到了炊煙、牛羊,我看到蜷曲在家門口的土狗,這些皮毛金黃的土狗跟城裏的洋狗有完全不相同的生活狀態,相比起那些城市的洋狗來,鄉村的土狗們更有一種自由的幸福常態。我尋著*祖先毛太華的足跡,這裏展現出的是毛太華當年走過的路,那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秋天,這片荒蕪的鳳羽山麓下突然出現了百戶軍士和他們攜帶的家人,從此以後,一座村莊就這樣誕生。雲南村莊誕生記更多的曆史溯源都是從這樣的曆史背景中開始的。
鳳羽山麓之下是肥沃的土地,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肥沃,它雖然不像三川壩那樣遼闊,卻蔓生出許多熱帶植物,村莊的周圍生長著茂密的芭蕉樹,村民們穿著布鞋來來往往地穿行著。我們很快就來到了毛氏宗祠,時間織網術盡管深奧無邊,我們依然能夠尋訪到原鄉原址,因為隻有在走近原鄉原址時,曆史的線索才可能穿越黑暗到達黎明。此刻,我們帶著異常肅穆的心情進入了毛氏宗祠的庭院,在深邃的院落裏,我的心緒異常複雜。據史料記載:永勝毛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康熙初年……
時間是一把鑰匙,它讓我們打開一道門又一道門,沒有時間的曆史隻是一種光影而已。在*祖先的毛氏宗祠,時間也許是破碎的,需要無數神奇的光影方能碰疊成魔法,盡管如此,某些夜晚過去,時間就在那裏,在無數征兆和傳奇的時光裏。後來,*的祖先毛太華去了哪裏?在韶山毛氏的族譜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吾族始祖太華公,元至正時人也。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雲南瀾滄衛,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軍功官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行,解組時居湘鄉北門外緋紫橋。十餘年後,清一、清四兩公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程海景色/蔡平波攝
3
放眼觀毛家灣,在程海東岸鳳羽山麓之下的村莊,在無以計數後輪回的這座凡俗村莊裏,有種種關於*的祖先毛太華的傳說。在何守倫的《雲南永勝他留人與*祖先探源》中寫道:“韶山毛氏從始祖毛太華延續到*是第二十代,到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為第二十四代,總人口有3400多人。永勝毛氏在程海鎮鳳羽毛家灣村收藏的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修族譜,記載著從始祖毛太華起排到‘澤’字派為二十一代,下推到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為第二十四五代,程海湖畔以毛姓命名的村莊共有8個,總人口有3100多人。永勝毛氏家族,在繁衍生息、延綿嗣續600年後的派數、字輩和人口發展,均與韶山毛氏家族大體吻合。”*的祖先毛太華後來被內調入湘,在永勝的30年時光裏,也正是瀾滄衛的邊屯曆史向著縱深開拓的時代,對於幾個世紀之前的30年來說,也許是漫長的,因為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沒有高科技的索引,一切都是緩慢的,在鳳羽山麓之下的村莊,毛太華轉眼就送走了30年的時光,而此刻,他隨同內調入湘的隊伍從鳳羽出發了……
印象/蔡平波攝
出發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是因為毛太華已經在鳳羽村建立了村莊,有了築居的家園。盡管如此,出發入湘是必然的了。於是大約在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的祖先毛太華將以軍功奉旨內調入湖——這顯然是一條跨越古驛道的路線,之後,我們看見了他攜帶著妻子王氏和長子清一、四子清四離開了鳳羽,這條道路首先從瀾滄衛城開始,之後是綿延不盡的輾轉,是從鳳羽毛家灣到清驛到金江古渡到雲南驛……由此延續而去的路線最終抵達了婁底再抵達了湘鄉。駐留在鳳羽村的兒子們繼續在此過著凡俗的生活……繼續著繁衍生息的時光,繼續著將邊屯史記的曆史複述下去。
在毛家灣,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淵源,在這片盤桓不息的土地上,我尋找到了*祖先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