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福地:巍山(1 / 2)

卷一

書院聽雨

滇西以南,蒼洱一隅,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池——巍山,安靜在澄淨高遠的藍天白雲之下。

這裏是雲南設置最早的郡縣之一,春秋戰國時屬滇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邪龍縣,屬益州郡,蜀漢時屬雲南郡。

翻開史冊,拂去歲月的風煙,我們的目光不可回避的,會與這樣的文字相遇:南詔發祥地——巍山。

“彝家英雄細奴邏,起於巍山走天外。”作為幾乎與唐王朝相始終的顯赫一時的西南政權,南詔國曆時二百五十四年,共傳位十三代。在大唐盛世外,西南蠻夷之地,成就了一個“鐵骨錚錚”的南詔古國。最盛時,其疆域包括今雲南全省和四川、貴州、西藏以及越南、緬甸的一部分,雄峙南天,功業豐碩。而這些,都與一個叫細奴邏的彝人有關,都與這片叫巍山的土地有關。

公元649年,細奴邏在巍山境內建立了蒙舍詔,定都圖城。因地處滇西地區五詔之南,故稱南詔。南詔的崛起得益於細奴邏父子“獨奉唐朝為正朔”的正確政治路線和巍山壩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依托這樣的條件,細奴邏及他的子孫大力擴張自己的勢力,積極向唐王朝靠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獲得唐王朝的大力支持。經過不懈努力,南詔終於成為六詔中最為強大的一詔。

公元738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統一了六詔,並把南詔都城從圖山遷往大理太和城。從此南詔勢力迅速擴大,進而稱雄西南地區。其後共傳位十三代,曆經二百五十四年,在巍山經營九十二年。

時光如水,曆史從歲月深處一路走來。在這片資源豐富的沃土上,宋代設開南縣,元代設蒙化千戶所,明清時期先後設蒙化府,蒙化直隸廳,民國設為蒙化縣,到1954年改名為巍山縣,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世居於這片土地上的漢、彝、回、白等各族人民,傳承著多元的文明,譜寫出巍山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星羅棋布的文物古建,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道教名山巍寶山,鳥類遷徙通道鳥道雄關,國際性河流紅河從這裏發源,一路歡歌,奔流而去。王者的氣息,隨那些遺落在歲月深處的磚瓦碎片,隨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往事,銘刻在巍山古老的記憶裏。

陽光裏,修建於明初的拱辰樓,保存完好的古城古建築群,長達兩千多米的古街,土主廟等一大批曆史實物形態,以及延續千年的土主崇拜,源遠流長的彝族打歌,洞經古樂,紮染藝術,火塘文化,飲食文化,馬幫文化,獨樹一幟的雕刻、繪畫等眾多和諧生態文化,無一不體現著厚重的南詔曆史文化資源。巍山民族風情濃鬱古樸,婚喪、節慶、打歌祭祀習俗至今原汁原味保留著南詔時期的古風。南詔王蒙氏後裔,現今生活在巍山的彝族,深受南詔文化的影響,在衣食住行民俗風情等方麵,都烙上了南詔時期神秘的印跡。

南詔發祥地、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清禦封的“文獻名邦”、國家*命名的“中國民間紮染藝術之鄉”、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彝族打歌之鄉”、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的“中國名小吃之鄉”。一代代巍山人努力奮進,踏著曆史的足音,依托這片曾經的王者福地銳意進取,奮發圖強。“南詔古都、彝祖故裏、道教聖地、鳥道雄關、紅河之源、和諧回村”六張名片的打造,為巍山發展文化旅遊大縣注入了鮮活的氣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