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高度競爭和變化無常的環境裏,以你一廂情願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你還不得不去了解他們的需求,而且有能力滿足他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才行。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應對他們的個人需求。
現代生意人必須有能力根據不同人的個性品格類型的特征,用“白金法則”去相應地迎合不同類型的不同需求,投其所好,在雙贏策略中獲取最大的成功。
“白金法則”在處理朋友關係的問題上能助你一臂之力,這其中包括:
準確判斷對方的品格類型;
預見對方的行為,從而你可以預先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順應他,以取得盡可能好的結果;
把有親和力、有合作潛力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有效率的工作團隊,穩定的員工隊伍,出色的公司與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
投其所好(對症下藥),即運用“白金法則”與人打好交道;
化解衝突和矛盾,從而激發工作熱情,提高員工的能力,增強企業效能。
亨利·福特為人際關係藝術所提出的忠告是:“成功的人際關係在於你能捕捉到對方觀點的能力;還有,看一件事須兼顧你和對方的不同角度。”這個道理十分簡單明了,每個人應該都能一眼看出。但是,這世界仍有90%的人在90%的時間裏忽視其重要性。
如果你今天寄一封信給某企業,希望他能夠合作,信中一開始提及的都是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在合作後能夠怎麼做,最後才提及合作後可能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利益,那麼,收到這封信的企業會有什麼樣的態度想必不難猜測吧。若能夠提及別人的需求,采取別人方便的方式,說明合作後能獲取的好處有什麼,可能連自己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用提及,對方就會跟你進一步交談了!切記,從內心裏講,別人關心自己的事勝過關心你的事百倍。
感情投資要注意適度
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哲學”: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又使它們靠近,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於它們在兩種痛苦之間轉來轉去,直至它們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能夠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傷為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樣也是如此,也應有一定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豈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心理失去平衡。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不要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一定會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裏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別人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其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交朋友不要太計較
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的人甚至用畢生的精力也沒能研究透徹。多少人試圖領悟到友誼真諦,希望能擁有一段真摯的友誼。然而人與人相處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洞悉其全部的內容。但人對於朋友之情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局限在某一事情的啟迪上,比如,處朋友不要太計較,便是其一。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計較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你“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看成罪不可恕、無可救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