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遊張家花園(1 / 2)

大理的四季,都是一樣的景色怡人。秋日的大理,少了其他季節清冽的風,多了一些平和的閑適和心境的空明。在這樣的日子,置身大理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種幸福和享受。而走進那個被稱為白族建築瑰寶的張家花園,更有另一種意趣。除去安靜,閑適,還可以領略到白族建築的精妙和濃鬱的曆史文化與建築完美結合的盛宴。

秋日閑閑的午後,和相交多年的友人一起,穿行於這座夢幻般的建築群,穿行於草木葳蕤的庭院,品讀白族建築的精妙,靜享歲月的安好。

走進大門,一道造型新穎的石牌坊上,“鹿鶴同春”幾個大字點睛般地將整個花園的精粹鐫刻於遊客眼前。也將整個園子的六個院落有機地貫通連接起來,構成一道蘊含著建築理念與文化氣息,白族曆史與家族淵源的氣場,氤氳在這座背靠蒼山麵朝洱海,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元素的園子的每一個角落。

踩著腳下鋪設有致的石子路穿過牌坊呈六方形的門,順大理石鋪就的台階拾級而上,迎頭,便是書於壁上的四個大字“百忍家風”。一個“忍”字,道出了主人的品位秉性和治家智略。立於壁前,一回眸,從牌坊頂上望去,高遠的藍天,天上的流雲,碧翠的青草,盛放的菊花,都在靜靜悄悄地,訴說著園子的前世今生,迎接每一個遊人的到來。

婉言謝過身著豔麗白族服飾的金花和阿鵬熱情地接待和陪同,我們在園中閑散地遊走。看看花,聽聽風,抬頭觀梁上精美絕倫的雕刻,低眉瞧腳下石子間蘊藏的玄機。就這樣散漫地遊走,慢慢地,品悟園子的內涵和靈魂。

順著六個院落的中心——六合同春院,我們最先到達了披一身洋裝的“西洋紅院”。隻一眼,讓人仿佛誤闖進了西洋的院落。卻原來是白族建築三方一照壁間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的新院落。白色的羅馬柱,拱形的屋頂,牆上的意大利風情油畫,波斯風格的地磚,西洋式的噴泉,屋裏異域風格的精美擺設,無不在靜靜地,細說著大理這片自古以來就是中西文化結合地上孕育出的大理人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吸納和智慧的認同融合。

當我立於裝飾別致的廳內,在那對來自西域的精美舞蹈少女雕像前拍下照片時,腦海裏自然想到很久前教過學生的那篇課文“園中不但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想到了不久前在茶馬古道的小村巍山東蓮花馬家大院看到的年代久遠的*風格建築裏包含的西洋建築景觀。不論皇家還是平民,麵對博大世界裏蘊含的美,都在智慧地加以保留和創造。這,或許也是園主人在每一個細節中都隱隱流動著的對這座建築的理解和詮釋吧。

從西洋紅院,穿過迷宮一樣的抄手遊廊,不知怎地便到了另一方院落。四合五天井,三方一照壁,彩雲南院,海棠春院。遊走間,熟悉的古樸典雅代替了西洋紅院帶來的多彩的視覺衝擊。

精致的木雕,精美的家具,抬頭,隨處可見白族傳統的技藝。放眼,每個院落都有一道高大的照壁,照壁上象征和美福壽,安康如意的彩繪和浮雕或是自然天成的大理石美景,讓人目不暇接。而那些大大小小連在一起的房間,依照白族民居的建築風格而成,又汲取了漢族的裝飾和陳設,大氣富貴而又不失內斂溫婉。隨意地走進一間,坐在紫檀色的仿古木凳上,仿佛時光倒流,如若沒有遊客的來往,在這樣一方宏大的院落裏,在這樣一間間古樸的屋子裏,很容易就想成為舊時大戶人家溫文爾雅吐氣如蘭的美麗女子。就在這樣的秋日午後,一卷詩書在手,斜斜地倚在遊廊的柱子旁,一句詩書,一縷桂香,絲絲風過,聲聲鳥鳴。那是何等愜意的一幅畫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