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音符(2 / 2)

這個集子包括現存的八個短篇小說:《賣雞子的婦人》、《守忠叔》、《割禾》、《劉二哥》、《錢的作祟》、《偷柴》、《水警》、《一個樓頂上的朋友》。這些作品,作者懷著對勞動人民熾烈的感情,沉重的筆觸,真實地展現了上世紀30年代我國北方城鄉人民的悲慘生活的圖景,表現了貧富的尖銳對立和人間的不平,暗示著一場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賣雞子的婦人》寫一個寡婦如何在死亡線上掙紮,後來又如何跟她因勞累致疾的12歲兒子一同悲慘死去的情景。《劉二哥》、《割禾》等篇,通過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關係,表現了農民是如何被剝削、壓榨、愚弄到家破人亡——一本舊中國農村的血淚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黑暗的霧障裏看見了光明,對未來寄予了希望。《一個樓頂上的朋友》寫了另一種生活場景,它有很強的時代感。“我”的朋友當學生時是那樣地懶散、消沉,一旦參加了義勇軍,走上了民族解放的征途,立刻意氣風發,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對舊社會充滿了憤怒,呼出了抗爭的吼聲:“老雄雞在遠方的地方直起脖子叫了!”這使彌漫在前幾篇小說裏那種憂鬱的調子為之一變,給作品增添了喜人的亮色,心情為之一振!

從這個集子裏,我們明顯地看到,作者從我國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特別是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戰鬥傳統,以魯迅先生為師,不是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身邊瑣事、吟花弄月,而是直麵整個人生,以鮮明的愛憎情感,探索社會的痼弊和小人物的命運。同時,小說最突出的特色,是典型形象的塑造。作者從深厚的生活出發,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加之,生動感人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神畢現,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給人以真善美的藝術享受。另外,由於時代和環境的局限,30年代反映農村題材的作品還不算多,而這個集子卻填補了這個“空白”,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個集子雖然是50年前的作品,卻沒有隨著時光地流逝而褪色。今天讀來,仍然生動感人,扣人心弦。它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具有深刻認識的作用,它不愧是我們文學長河中自有獨特風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