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編輯工作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那麼,編輯加工修改的過程,也就是編輯“壓金線”的過程,使“嫁衣裳”更美觀漂亮。要做到這一點,編輯工作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1984年,收到蘭州軍區張廣平描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戰魂》。初審後,發現素材很好,好多情節生動感人,有一定的基礎,但還達不到出版的要求,寫封退稿信,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我並沒有走這條輕鬆的路,而是下決心要幫助作者把作品修改好。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作者每修改一次,我就邊看邊修改一次,如此,三易其稿,終於使這部作品問世。1986年,被甘肅省作家協會評為優秀作品。四川著名曆史學家、老教授任乃強創作的曆史長篇小說《張獻忠》,40餘萬字(解放前寫的,解放後自費印製了300冊)。1986年,領導派我去做責任編輯。到了成都,便不分晝夜,一遍遍地閱讀書稿,發現問題,就和作者一起研究,反複加工修改,有的地方三遍五遍地修改,盡量做到使作者滿意。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對待名作家的書稿,同樣需要認真仔細地審讀,切不可迷信、盲從,當“二傳手”。一般說來,一部作品,都凝結著作家的知識才智、寫作經驗,是比較成熟的。然而盡管如此,再嚴謹的作家也有疏忽的地方(此類例子也不少見),如發現問題,隻要提得中肯,態度誠懇,作家會高興接受,而且更會取得作家對編輯的信任,願意把書稿交給你。且看:1982年3月11日,著名老作家杜鵬程同誌給我的一封來信全文照錄:
“信及你批改過的稿子均收到。你別小看編輯,這得有真本領。你看過的稿子,我幾乎全部依照修改。其原因是,批改得好。有兩處是涉及‘分寸’問題(如‘報告文學’……那一句,還有另一句),就很好。有一處雖然字句改動(一二字),便更準確。另外,若幹處是字句重複之處,真是提得好極了。幹我們這一行的,應每個字都不能隨意亂用,可惜常常不一定能夠做到。奈何!”
杜鵬程誠懇熱情的來信,使我深受感動。人貴有自知之明。自己並沒有因老杜的來信沾沾自喜,盲目背上自滿的包袱(那不是太俗氣了嗎),而把這看作是對自己的熱忱鼓勵、鞭策和對“幹我們這一行的”殷切希冀。
著名老作家柳青同誌說過一句名言:“文學是愚人的事業。”我覺得編輯工作又何嚐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