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讚美水,汪洋博大,奔流不息,潺緩細潤,清淨明澈,化生萬物而無私。《荀子》一書中記載:一次,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他:“君子見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回答道:“水,滋潤萬物而不向萬物索取什麼,這是德;雖然也有高下曲折的時候,但總是循著一定的河道流淌,這是義;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好像有所追求,這是道;高峽深穀,奔騰而下,無所畏懼,這是勇;可以做衡量事物持平與否的標準,這是法;持一器物取水,器盈須止,否則自溢,不可得,這是正;潤物無聲,精妙細微,無所不止,這是察;能夠選擇潔淨的源泉和注入處,這是善;自源頭流而百折不回,這是誌。”
水,以其諸多的氣勢形色,被人們借以狀物喻事,言訓、言誌、言情,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和追求的激勵。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流連忘返於直瀉的飛瀑、涓涓的細流、清澈的醴泉、浩渺的江河。他們把對水的感受和聯想,發之而為詩,為文,為畫,為樂,以表達自己的情懷,從而留下了千古絕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抒發了李白豪放執著的性格和對生活的態度。“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漾漾汛菱荇,澄澄映葭葦。”讚美了清溪的形、聲、色的自然妙趣,折射出王維不追求名利,淡泊明誌的孤居生活。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活脫脫傾吐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沉重心情。1901年,於右任來到三原門外的龍橋,小清河像仙女的碧玉帶係在龍橋的兩側,高唱低吟,川流不息。水是故鄉美,於右任脫口吟出“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的佳句,抒發了對故鄉熱土的戀情和報國的宏誌,隨其身旁的李儀祉說道:“於兄憂國憂民,雄才大略,這三原人傑地靈,以小弟看,橋為中流砥柱,人亦如此。”
“不廢江河萬古流。”水,人們將永遠讚美你,謳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