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長久生存,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摒棄“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短視行為。講信譽的企業,才能贏得顧客的理解與支持,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一個講信譽的企業,就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良性循環,並持續良好地發展下去。無數個企業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反複告訴我們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守誠者得市場,失信者失人心”。而企業能否長久生存,取決於它能否履行對客戶的承諾。
信譽是一種難以計算的資產,但是對企業賬目價值的影響最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也逐漸趨同,因此,產品之外的區別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信譽的作用不斷凸顯出來。美國紐約大學斯登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查爾斯·福伯恩曾經說:“當財富站在信譽的肩膀上,財富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
經營信譽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信譽經濟。隻有講信譽、重信譽,才能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市場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係才能得以維係,市場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運行。
創建良好的信譽、獲得人們的信任需要企業持之以恒的努力,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對企業信譽造成損害,失去來之不易的信任,甚至還會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20世紀,百事可樂在菲律賓的一次設計失誤的促銷事件,幾乎使百事可樂徹底地失去了菲律賓市場。當時,百事公司在有獎促銷活動中聲稱:消費者隻要在可樂瓶蓋上發現××標誌,就可以獲得4萬元獎金。由於工作失誤,有80萬瓶售出的百事可樂瓶蓋上印有該標誌,如果全部予以兌現,公司將在這場促銷活動中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百事公司拒絕兌獎,中獎的消費者感覺受到了欺騙,於是聯合起來在菲律賓掀起了一場浩大的反百事可樂運動。他們上街遊行,砸毀百事可樂在菲律賓的總部,這一事件使百事公司損失慘重,而且由於公司對此次促銷事件的不當處理,在消費者心中也失去了信譽,最後百事可樂不得不全線退出菲律賓市場。
企業如果想做到持續發展,就絕對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使企業的信譽受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的信譽比效益更為重要,為了維護企業的信譽,有時候需要做出短期的犧牲,或者是做“賠錢的買賣”。這樣做表麵上企業遭受了損失,但卻能夠贏得長期的信譽,這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有了這樣一筆無形資產,企業最終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可以說,企業的良好信譽是招徠顧客的吸鐵石,對其他企業可能的競爭具有一定的遏製效果,從長遠來說,還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業績。而且具有良好信譽的產品在市場上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增值。良好的信譽能夠使公眾對企業產生認同感,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出重圍。
近年來,我國商業零售業促銷活動愈演愈烈,方式手法不斷翻新,從年初持續到年末,可以稱得上是無店不促銷,無時不打折。有些企業甘願用自己的信譽做賭注,在促銷活動中利用各種形式,巧設圈套,引誘消費者上當,而消費者卻要為表麵上的實惠付出較大代價。促銷中的不誠信主要表現在購物抽獎不透明、自定規則太隨意、促銷背後煩惱多等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