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的思考(1 / 2)

對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的思考

文化論壇

作者:劉敬偉

摘 要:建國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經過了幾個時期,改革開放之前,文化事業正處於一個比較低迷的時期,改革開放事業蓬勃發展至今,文化市場日益向現代化方向前進,改革的成效是非常明顯的,但隨著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國際文化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滿足於現有成果,應積極總結經驗,銳意進取,進一步加快文化事業的改革進程。

關鍵詞:文化單位;改革;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無不把對文化的管理劃定在國家權力的重要範圍之內,我國原有的文化單位和大多數領域行業一樣,都是嚴格的公有製單位,其中規模較大的、影響較深遠的大多屬於國有單位,國有文化單位承擔的任務事關全社會的文化導向工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因此,國有文化單位的改革直接影響文化工作的全局長遠發展前景。

一、要做到科學界定文化單位的性質和功能,製定不同層次單位符合其發展需要的改革措施

文化的複雜性質直接決定了文化單位的多層次性,對事關主流輿論引導的電台、電視台、主要報社等,應充分重視其特殊地位,加強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幫助其發展,實行有助於吸收社會資金的合作有效途徑,在擴大其經營規模同時對其工作領域、目標做出長期規劃,對於不適宜轉企改製的單位,要繼續加大投入國家保障力度,使其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其原有的優勢地位或失去明確的導向方向,在文化導向上始終居於領導地位,使國家的文化發展可以始終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製。文化單位要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投入市場的自身發展中。對部分文化事業單位進行轉企改製是促進其尋求新的發展道路的最佳契機。改革前大多數文化事業單位發展遲緩,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嚴重,經費上除“等”、“靠”、“要”以外別無他法,文藝工作者端的都是鐵飯碗,既缺乏主動創作的激情,也沒有與社會脫節的危機感,而在總體布局上,我國的文化單位在傳統上於行政管理體製嚴格對應,所有製結構單一,在人事製度上,沒有正常的人員流動和淘汰機製,機構臃腫,使轉企改製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業。

二、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製機製的重點工程

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主要任務首先是更好的實現文化事業的公益屬性,確立鮮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各項文化工作中加強對公益性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探索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牢牢抓住社會公益效益;其次要強化文化事業單位的服務功能,將原有的管理機製轉變為服務機製,使文化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展現,與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都建立良好的聯係,成為服務型新型機製的重要一環;最後,文化事業改革還要突出增強發展活力,改變文化事業長期以來發展緩慢,缺乏創新的曆史問題,各個文化事業單位要從各個方麵入手,鼓勵或刺激各種資源投入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大潮流,由發掘基層潛力促進文化事業單位全麵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