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靜夜思》的英譯對比(2 / 2)

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句的翻譯,從一開始的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變成了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家庭團圓,所以看見農曆十五前後圓圓的明月,就會使離鄉背井的遊子思念自己的家庭。而西方隻有團聚,沒有團圓的觀念,見到圓月並不容易聯係到團圓。因此如果隻按照西方的對等論去譯,就不能傳情達意,不能傳達原詩的文化內容。而根據中國的再創論,可以把“明月光”譯成a pool of light,這就是把月光比作水了。再把“思故鄉”譯為I’m drowned in homesickness(沉浸在鄉愁中),又把鄉愁比作水,這樣月光和鄉愁就有了聯係。英文讀者更容易理解。此外abed(在床上)也變成了Before my bed(在床前),第二種譯文當然更符合原詩的意思了。

接下來看第二句的翻譯,從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到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再到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這句話三次都有些許的改動,最大的不同就是從陳述句變成了疑問句。開始是用wonder一詞來表達內心的疑問,而後來直接改成問句這樣就使詩人當時的如潮的思緒躍然紙上,讓讀者讀來如臨其境,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疑”的心理活動。這樣就做到了使作者和讀者心心相通。

最後看看第三四句,這兩句一直未進行改動。說明許淵衝先生對這兩句的譯法還是很滿意的。原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對偶句,通過簡簡單單的兩個動作“舉頭望”和“低頭思”就使詩人的內心活動躍然紙上——由圓月想到了故鄉。所以譯者也采用對仗的形式,用了Looking up和Bowing,與原文達到了美感功能對等。為了達到押韻的目的,譯者采用了倒裝的形式;為了易於外國讀者理解,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將鄉愁比作了水,這樣就化解了外國人對於見到圓月就聯想到故鄉的困惑。從這裏,玄奘的“此無故”,可以略窺一斑。

從這三個譯本就可以看出來,譯詩對於原作是翻譯,對於譯成的語言,它既能豐富意境,又可以給我們新的語感,新的詩體,新的隱喻。要想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必然要通過譯者並借助翻譯這一手段。一個好的詩歌譯者必須要有紮實的中國詩歌和英語詩歌的文化底蘊,再靈活的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才能夠做到詩歌最大意義上的對等。許淵衝先生就很好地做到了這幾點,將《靜夜思》一詩很好地進行了翻譯,同時兼顧了“形似”和“神似”,是難得的翻譯佳作。外國讀者讀到該譯作的時候,肯定也能夠感受到原作詩人的那種濃濃的鄉愁。這樣,翻譯的目的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馬紅軍.翻譯批評散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2000

2、許淵衝.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3、許淵衝.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