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視界、作者視界與公共視域的磨合與衝突
語言研究
作者:石開妍
摘 要:本文結合闡釋學的術語“視界融合”和近年來學術界提出的“公共視域”概念,以《山楂樹之戀》張末的翻譯引起的爭議為例,論述了譯者視界、作者視界與公共視域的磨合與衝突,並提出了衡量重譯譯文的標準。
關鍵詞:譯者視界;作者視界;公共視域;譯者地位
作者簡介:石開妍,中原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第二十一、二十二和二十三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漢譯英、英譯漢獲獎者。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山楂樹之戀》是由美籍華人艾米根據好友的經曆寫成的,描寫的是文革末期家庭成分不好的城裏姑娘靜秋和軍區司令員的兒子“老三” 淒美的愛情故事。這部“‘才情女王’艾米獻給所有紅塵男女最溫馨感人的情感讀物” (編輯導讀語)在被張藝謀改編拍攝成電影後,因為艾米在媒體上公開指出電影的18處硬傷而備受爭議。
艾米把這18處硬傷歸納為三點:1.英語翻譯忽悠人2.改編失實笑死人3.台詞語病雷死人。本文僅討論第一部分,即影片的翻譯部分,擬從闡釋學“視界融合”和近年來學界提出的“公共視域”角度探討該片的字幕翻譯問題。
該片字幕的翻譯由導演張藝謀的女兒張末操刀。張末出生於1983年,初中畢業後就被張藝謀送到美國學習,是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原作者艾米提到的18出硬傷有3處是針對她的英語翻譯的。具體如下:
1、一開篇,演職員表放過之後,就來了這麼一個字幕:“…… 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毛主席“開門辦學”的號召,全國各個學校都派出師生到農村去學習。”?這裏的“開門辦學”被譯成 “build classroom in the fields”,……是 “在田野建立教室/課堂”的意思,很忽悠人。
2、西坪的張隊長在車站迎接八中的師生,他手裏舉著一張紅紙,上書“歡迎市八中教育革命實踐小組”,下麵的英語是“Welcome to the City Academy No. 8 Secondary Education Revolution Team”。
這裏的英語翻譯就更搞笑了,“welcome to”的意思是“歡迎你… …到(某處來)”…… “welcome to”後麵跟的是八中的名字,那就變成“歡迎你們到八中來”了。
還有“八中教育革命實踐小組”的翻譯,我懷疑是直接扔進google裏撿回來的譯文,academy 有“學院”的意思, “city ?academy”不知道指什麼,直譯是“城市學院”,secondary school是“中學”的意思,但這裏的secondary後麵又沒有school這個詞,那就是“第二”或者“二流”的意思,緊接其後的是Education Revolution Team,那就變成“第二(或二流)教育革命小組”了。把這一部分直譯出來,就是“城市學院第八第二(或二流)教育革命小組”,這都什麼玩意啊?
3、羅老師說:“從第一個抗日誌士被日本侵略者槍殺在這棵樹下,無數的抗日英雄前仆後繼地在這棵山楂樹下犧牲。”[1]
筆者也曾經把這三個句子布置成翻譯作業,學生對艾米提出的第3條和第6條爭議不大,認為這兩處考查詞彙用法居多,隻要對 “welcome”和 “sacrifice”的用法諳熟於心,譯文問題就不大。而如何理解“開門辦學”,對他們這些九零後簡直是太難了。因為這種提法是我國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需要查很多的資料。筆者歸納了學生的作業,他們的答案主要有這三個版本:(1)open doors to outside world (2) open doors to all (3) broader schooling。 學生的理解和張末的譯文對比,區別更凸顯出九零後的群體特征。隨著教科書的更新,有關改革開放之類的詞彙頻繁在課本中出現,也對他們英語選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版本和原作者期待的譯文差距更大。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第3條“教育革命實踐小組”的翻譯,如果不去查閱相關資料,僅憑自己的知識結構所得的譯文無異於若幹個英語詞彙的胡亂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