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素質教育融入課程設計的探索(1 / 2)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素質教育融入課程設計的探索

教育論叢

作者:馮鬱馨

注:本文屬於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基於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開發的創新研究》,課題審批文件號徐建院政研[2011]2號

摘 要:大學生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對於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說,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對其一生的發展都很重要。各高校都在尋求更好的育人方式將兩者結合起來,以實現育人目標。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使得知識、技能、人文素質的習得實現融合,集成於一體。

關鍵詞:素質教育;人文教育;人才培養;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馮鬱馨,女(1984.11-),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這是學校育人的本質,為此,高職院校育人要實現職業目標和教育目標相融合。目前,高職院校對於學生的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基本上是分開進行的,從管理結構上劃分為教學管理和學生教育管理兩條線,從內容上劃分為專業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這兩部分各自製教育訂目標和計劃。教學隻關心科技知識的傳授,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都交給學生教育管理人員。事實上,單一講授專業知識、技能的課程和純粹為素質教育開展的課程、活動,二者加起來得到了一加一小於二的結果,甚至會發生高校育人本質的責任推諉。因此,以課程為載體,將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納入一個育人體係,統一製定計劃和方案,成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一個有益探索。本文正是以此為目的,以《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為依托,將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融入教學進行課設計。

1、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意義

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原本是統一的,我國素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禮教,講究“仁義”。《資治通鑒》中有雲:“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呂氏春秋》:“得賢人,國無不安,失賢人,國無不危。” 近現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古訓逐漸失去了地位和聲音。人們更看重的是科技文化和經濟利益,甚至淩駕於人文文化之上。出現了科技、人文分裂或二元對立的現象1。有諸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電腦、外語成為在社會上攀升的通行證。學校培養學生的科學修為和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若忽略了人文教育,後果是不可想象的。一個人,無論有多高深的科技知識,若沒有一個穩定正確的價值觀,對於社會來講是可怕的,有可能就是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暴發破壞力。而人文素質修養正是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人本、仁愛、寬容、和諧、誠信、公正、廉潔、自強、責任、奉獻意識1,那麼具備了這些,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可以抵製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如果學校教育能夠讓學生在人文精神的陶冶下不斷獲得仁心、善意,守住良知,充滿了對真善美的追求,然後隨之渴望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實現真善美的願望而非純粹物質追求,那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願望則猶如順水推舟一般終會實現。

2、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狀

中央對於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在文件中多次強調其重要性。比如國務院於1999年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2004年專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6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均強調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要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素質教育相對於科學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質。

從現實情況看,高校大都重視素質教育,強調要上好思想政治課和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等課餘文化生活。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則負責在課餘時間組織開展一些學習競賽活動、學術報告、文體類活動,社團活動等等,所有活動都必須以素質教育為名展開,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實際上,這種蓋帽子的“教育”活動學生並不感興趣,所以教育也就失去了原先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在學校中,學生教育管理部門的時間資源、信息資源、教師資源都比不上教學部門,另一方麵,學生管理部門人員還承擔繁雜的學生事務,無法對學生進行跟蹤反饋,保證質量。於是,在高職院校中,素質教育脫離職業教育內容的土壤,變成了空中樓閣,不僅學生參與熱情不高,而且造成了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