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求語文教學之本(1 / 2)

探求語文教學之本

教育論叢

作者:許禎

摘 要:本文通過闡釋什麼是語文,對現行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做了精要剖析,挖掘人文素養的內涵,解析語文人文性教學的現狀,提出語文學科教學應當以挖掘文章內涵、滲透人文教育為本,為學生的終身成長而服務,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意。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當今社會存在“唯時尚”的潮流,正可謂“滿城盡吹選秀風,超女快男鬧哄哄”,又有什麼能引起思考學習語文對人生的影響呢?語文對人生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在補習班遍地開花,忽悠者大行其道的今天,家長甚至老師都迷失在了這股文化亂流當中。但風潮不代表真理,本末倒置、投機取巧肯定不是正事。

語文是什麼?語文是分數,是高考的決勝法寶。語文化成了前進路上的一個個數字,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現在有些學生的發展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外表看起來挺時尚,一張嘴就變樣了,更不用提人文素養了,很多學生好像除了一張文憑什麼都沒有,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顯現不出來,更有甚者,譬如清華大學機電係四年級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用火堿、硫酸將北京動物園的五隻熊燒傷,其中一頭黑熊雙目失明。而其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試驗熊的嗅覺是否靈敏。12年乃至16年的語文教學就是這樣的一個結局,讓人悲傷而又無奈。

語文到底是什麼?2001年最早頒布的《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已經把語文課程性質做了定位: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005年江蘇省《普通高中語文(實驗)課程標準》也同樣明確強調了,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辯證統一。高中語文課本的必修部分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它分三部分:即“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語文學科應該注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讓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促進德、智、體、美、勞等全麵、和諧發展。從這一定位上看,就能發現歸納出語文學科教育的特點:語文學科教育在注重基礎工具性的同時,應該更多的關注其人文性。語文教育不能停留在語言文字的形式上的教育,因為它更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實質上的教育。在語文學科教育中,語文教師務必正確把握課本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理、人文情趣、人文情感等等,科學合理地進行闡釋,務實高效予以滲透,使學生靈魂得以淨化,生命得以感悟,人生得以閃光,這就是新時代與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育賦予的神聖職責。

依我之愚見,得語文者得天下。縱觀中華民族傑出史,榜上赫赫有名者哪個不是依托語文的底蘊。孔孟、老莊不僅靠語文不朽,更是創造了中國學術的輝煌,作為思想文化經典造福後人。細數曆代的英雄人物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很多很多,孫中山、毛澤東等等偉人皆靠語文功夫名揚天下。《沁園春·雪》當中提到的諸多曆史人物,也表露了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當今諸多名人同樣一生閱讀古經典,語文素養造詣頗深。回望英雄豪傑成才之路,警示我們:語文是安身立命之本。

語文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回到是肯定的。語文中蘊含著一樣神奇的法寶叫人文素養,是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基石。許多父母以為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是有了素質;考出高分數,上了好學校,就是成才。其實不然。什麼是人文素養?人文即人本,是內在的情感培養、價值追求、人生認識,是人內在的素質和文化底蘊,其中最核心的是具有一顆仁愛、善良的心靈,懂得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簡而言之,就是怎樣做人。而語文教材就是教我們成人的指導書。“新課標”規定了高中語文課程要實現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這五大目標。以必修一為例,

現行語文課程必修分四個大專題。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在此專題下抓住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的這個特殊背景,同時也是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發展階段的關鍵轉折的人生特點,其中提供了七篇文章,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與領悟人生的真諦。學生學習過程中,能逐步堅定正確的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信前途的美好和光明;同時也能悟得到通向理想的道路具有曲折性和坎坷性,必須要付出刻苦的努力。學習完這一專題後,學生能珍惜生命裏最美好的青春時代,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和處理好成長之中的各種矛盾。《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讓學生一睹偉人的風采,也教會學生珍惜青春年華,立誌成才,珍惜時光。《相信未來》告訴溫室中的花朵們人生並非隻有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