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主持每周一次的評論專欄(1 / 1)

如何主持每周一次的評論專欄

國際媒介

作者:吳萬偉/譯

要明白主持一個每周一次的評論專欄意味著什麼,我們不妨看看我非常佩服的一位作家——《大西洋月刊》高級編輯塔內西斯·科特斯曾經提出的練習:“花費一周的時間統計你擁有的所有獨特觀點。然後試圖用八百字的篇幅詳盡地把每個觀點都寫下來。在這點上你或許做得非常成功。現在嚐試一下連續四個星期這麼做會如何,然後兩個月、六個月、一年,最後到五年。”他鼓勵讀者認識到,“這種形式的內在的結構局限性,是非常可怕的情況。”

確實如此。這些日子我的自由作家生涯主要靠的就是兩個專欄,一個是《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專欄,另外一個是《紐約》雜誌網站的專欄。我主持這兩個專欄寫作已經快一年了,在此期間隻漏掉過一兩次。開辦專欄迫使我不停地寫作,充滿熱情地抓住每個稍縱即逝的新穎想法,當然也讓我獲得了固定的收入來源。有時候,的確有一種筋疲力盡的感覺,但大多數時候寫專欄是一種樂趣。

下麵是我主持每周一次的評論專欄的一點兒體會,供讀者諸君參考。

1. 永遠不要停止尋找新想法

在確定了一個星期的話題之後,我總是感到如釋重負,但觀點的產生是一直在進行的過程,它其實是一種工作和閱讀的方式。就本專欄而言,我一直保留著一份清單,裏麵有一堆年輕記者提出的各種問題,有令我惱火的事情,也有值得跟蹤的事件最新發展的鏈接等。如果哪個星期新聞偏少或者思想枯竭的話,這份文件就成為我的靈感源泉。如果哪個讀者比較好奇的話,我可以告訴諸位,我在電話上使用了Simple Note軟件(基於移動設備的輕量級筆記同步工具——譯者注),電腦上同時還配有Notational Velocity軟件(可以存儲和檢測筆記的應用程序,使用時可以同時執行創建和搜索功能,即若你寫了一條新筆記,相關的筆記會出現供你選擇——譯者注)。

2.了解你的立身之本

主持專欄就是要探索和提煉某種特別的視角或敏感性。你應該能夠用一兩句話描述你的專欄內容,我所寫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實話實說”專欄(Realtalk)就是為在數字時代吃新聞飯的記者提供一些坦率的、聊天式的建議,總體上是一種比較樂觀的視角,外加一些讓你情緒好起來的動畫圖片。保持一種視角有時候可能導致專欄給人炒剩飯的感覺,但是你要知道即使最忠實的粉絲也不會每個星期都閱讀你的專欄。即便他們果真如此,那也是因為喜歡你的視角或者非常關心你所談論的話題。

不要害怕提及從前專欄中說過的話或類似觀點,當然,不要像萊勒那樣自我抄襲(該詞源自鬧出抄襲醜聞的《紐約客》科普作家約拿·萊勒——譯者注)。最好把專欄視為長長的一直在進行中的對話。但是要保證每篇專欄文章的完整性。這特別重要,因為很多讀者是通過社交媒體發現你的文章的,因為他們記得是星期四,你的專欄總是在星期四出來。

3.拿起討厭的電話

如果你的角度說服力不強,或者你缺乏適當的例子,那就求助於專家。打電話給熟悉這個話題的朋友或找其他的記者。找任何一個能夠帶給你靈感和外部視角的人,他們的觀點會讓你的專欄充滿活力。如果是外人的視角,你可以在專欄中使用直接引語。最好的評論專欄作家也總是最好的記者。

4.有些星期你可能無法按時提供專欄文章,這個事實應該坦然接受

一個專欄之所以有影響力,部分原因就是它總是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它們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來閱讀。即使你四個星期中有一個星期沒有文章,其他三篇也算彌補了這個損失。另外,新聞循環的周期性也會給你帶來幫助。新聞標題可能為你在專欄中探索的更大話題或觀點提供新的佐證信息。有時候當你覺得在某個具體問題上已經把任何方麵都談論過了時,突發的新聞會幸運地前來幫忙,為你提供討論問題的新方法。

5.如果所有其他方法都不奏效,那就給你的編輯發一封求助信吧

對任何一個自由職業者來說,與編輯搞好關係非常重要,對專欄作家尤其如此。有些星期,你可能交稿晚些,需要編輯的理解。有些星期,你可能越界過多,編輯會讓你回到正軌。有些星期你實在沒有任何線索,完全不知道該寫點兒什麼,麵對你傷心和焦急的電郵,編輯會給你一個美妙的主意,他會建議你就寫一篇如何為評論專欄寫文章的專欄文章。這真的太妙了!實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