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胡戚
在加拿大生活了5年半之後,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和男雙金牌獲得者金東文2011年夏季回到祖國韓國,期待在自己的母校圓光大學當一名教授。他的前混雙搭檔、現在是他妻子的羅景民比他早幾個月回國,在大宇職業女隊擔任了主教練。
在韓國的南方城市益山市做準備期間,金東文不僅與在首爾的妻兒分居兩地,也不便繼續指導他的加拿大隊員。他調教出來的泛美運動會冠軍托比·吳和格蕾絲·高不得不幾次飛來韓國,繼續求教於他,並在備戰倫敦奧運會的過程中,借機與一些韓國頂級球員交手。
海外經曆:英語收獲最大
金東文去加拿大,主要目的之一是學習英語。剛離開韓國時,他幾乎開不了口說英語,而他的目標是必須達到能用英語自如地跟以英語為母語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交流的程度。比起接觸加拿大文化,英語是他在那兒的最大收獲,因為流暢的交流,使他對加拿大了解得更多,曆練更廣闊。
金東文深知,這條路很難走。去加拿大之前,他已經在韓國國家隊當了9個月的教練。如果去加拿大學英語,他就得放下一切。沒有語言能力,他也就不可能在國外做教練。
在他還是一名運動員時,並沒有認為學英語不重要。他知道,要學好英語得花很多時間,而且也繞不過去。在經曆了5年多的海外生活後,直到現在他都認為,要是當初做運動員時能講英語的話,他肯定會從自己的運動生涯中享受到更多東西。
韓加比較:文化差異是根本
從小在韓國規範、係統的訓練環境中成長,金東文習慣了韓國選手在打下紮實基礎後再進行提高的執教路數。因此,當他在加拿大當教練時,最頭痛的就是加拿大運動員的基礎太薄弱。就拿托比和格蕾絲來說,由於基礎比較差,金東文不得不花時間抓他們的基本功。而韓國選手的基本功通常很強,在高水平上進行執教,要相對容易得多。
當然,加拿大的羽毛球環境跟韓國不能比。對於兩位在泛美運動會上奪冠的弟子,金東文希望他們先獲得倫敦奧運會資格,然後期待他們在大賽中表現更好。從弟子們的羽毛球理想看,這也許是托比打奧運會的最後一次機會了;格蕾絲倒還年輕,她還可以打一、兩屆。而且,他們也想將來成為國家隊教練,或教小孩打球,甚至教中老年人打球。
由於金東文已經回國,這兩位弟子沒有自己的教練,所以現在有點難。金東文還擔憂:他們在加拿大打球時,沒人注意他們的不良習慣,也沒人在乎他們的訓練時間,因為學校和家庭是第一位的,羽毛球的位置似乎可有可無。所以,他向格蕾絲建議:她可以到韓國來跟自己一起訓練,或者進入一個較好的訓練組。
金東文認為,溫哥華差不多是加拿大最好的訓練基地,不過那兒仍缺乏頂級教練,沒人去關注並糾正選手的壞習慣。托比和格蕾絲也都讚同他的看法,不願回去加入加拿大的其他訓練團隊。金東文有點無奈,他知道,怎樣選擇最好的訓練方式,還取決於弟子們自己。“如果他們需要我,我會盡己所能提供幫助,直到奧運會到來。但前提是他們得到這裏來訓練,因為我不會再回加拿大了。或者,他們也可以在比賽前來這兒跟我一起練,然後與隊伍會合參賽。”
為什麼加韓兩國的訓練是如此不同?金東文慢慢了解到,從加拿大文化的角度看,如果一個小孩7歲拿起羽毛球拍,那一切都要圍繞“讓他們覺得好玩”來進行,否則他們可能就再也不打羽毛球了。可這樣的話,幾年之後,當他們下決心把打羽毛球當作一件必須認真對待的事情時,他們的一些不良習慣已經形成,而且沒有教練願意去糾正這些毛病,因為他們隻想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再就是,運動員自己花錢請教練、買裝備,打羽毛球也是為了享受運動中的快樂。
在韓國就完全不是這樣。韓國青少年打球是為了學校、為了家鄉取得榮譽,金東文自己也從來沒有為了聘請教練或弄到裝備花過錢。在一個團隊中,如果你不是其中最好的,你也不可能代表所在學校、城市或國家出去參加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