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交流
作者:張秀傑 郝婧
電子政務數據中心(以下簡稱政務數據中心)是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建設模式在電子政務係統中的應用。縱觀國內外IDC行業發展,在經曆了互聯網數據中心主要提供場地、電源、帶寬等基礎托管服務的第一階段,和在托管服務基礎上提供各類安全、代維等增值服務的第二階段之後,目前的發展正全麵進入以谘詢、外包增值服務為主要收益的第三階段,傳統數據中心正逐步演變成客戶服務中心,其服務也從資源保障層麵上升到了業務應用層麵,新一代數據中心——NGDC,下一代企業數據中心——NEDC、數據中心3.0、雲計算中心等應運而生。
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09-2010年中國IDC業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由於通信及互聯網用戶市場的飽和,2009年北美和歐洲IDC市場發展漸緩,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則因為互聯網及通信新興業務的飛速發展正成為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區域。而隨著亞太地區逐年加大通信及互聯網方麵的基礎設施投入,並將采用高密度多任務分波傳輸技術等高效傳輸技術,為IDC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以新一代政務數據中心為特征的電子政務也正在進入統籌規劃、集中建設的理性發展階段。
新一代數據中心已成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大勢所趨
自2005年國家正式啟動電子政務外網建設以來,各省市政府積極打造電子政務外網平台,通過政務數據中心建設改變各部門自成體係分散建設的局麵,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電子政務建設應用水平,並初步具備了承載各部門業務應用的能力。
國內的政務數據中心是在因特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和傳統數據中心(DCC)的概念上發展起來的,是政府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存儲中心和管理服務中心,也是各級政府部門間數據交換中心和網上政務服務係統的公眾數據交換中心,同時還是政府的決策支持中心,可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比較,提供輔助決策信息。
如廣州市通過建立統一采集、集中管理的區級政府數據中心,將原來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建立了縱向采集和橫向采集相結合的數據采集更新機製,並製定了相應的接口技術規範和數據標準,大大促進了各政府部門間的業務協同。
北京市則建成了中環政府數據中心,為人駐中環廣場辦公樓的市政府部分行政機關的信息中心提供共用機房,統一實現網絡接入、網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資源管理、共享交換等功能,以承載中環廣場各業務係統的政務應用,各入駐單位利用自有服務器和業務係統,通過公共的服務器群實現數據共享與交換,這也因此被認為是最為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
如今,隨著政務數據集中管理需求的日益增加、業務模式的不斷變革,傳統政務數據中心正普遍麵臨能耗效率、資源整合、綠色成長、快速響應和信息安全等諸多問題的挑戰。比較突出的表現為:
分散建設分散管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各部門電子政務建設自成一體,都獨立建設機房和配套機房環境,購置網絡設備、服務器、數據庫等軟硬件,並自行管理和維護,這種小而全的分散建設,導致資金投入大,資源利用效率低,管理成本高,不利於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擴容壓力日益增大。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政府業務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業務需求越來越大,原有的政府數據中心麵臨擴容壓力。
信息孤島仍然存在。政府與各局委之間縱向和橫向信息孤島的存在,導致政府各部門、政府與群眾、政府與企業間信息流通不順暢,限製了政務效率的提高。
運行成本居高不下。信息共享不暢通,導致流通時間成本較高;分割的運行和管理體係,導致硬件、軟件和信息資源的重複建設,且不利於充分發揮技術人才效能,技術力量培訓成本較高。
節能降耗亟待加強。據統計,目前傳統數據中心能耗支出約占總運營成本的45%-60%,其中電力成本(計算機、存儲設備、網絡設備、空調等)越來越高,且仍有增長趨勢。伴隨數據中心數量、規模和密度急劇擴大,機房原設計的電流、空間、承重等問題日益突顯,節能降耗已成為強化數據中心建設應用麵臨的重要課題。
風險控製存有隱患。隨著數據中心業務係統複雜性不斷提升,業務運營所承擔的風險逐步增加,安全隱患的威脅越來越多。且我國大部分數據中心災備建設仍很薄弱,特別是一些傳統陳舊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更是缺乏災難恢複機製,其安全策略及冗災計劃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