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六十花甲》成稿之前我看過兩遍,一直被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兩個自覺所感動。一個是作者的社會責任感的自覺,這種責任感煎熬了他許多年,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從“土改”到“特殊時期”,邵光龍始終是時代的先鋒,但改革開放之後,他落伍了。屬於他的時代已然終結,新的時代已不再屬於他。然而,無論在哪個時代,孤獨與迷茫都一直伴隨著他。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道德重建與政治架構的永恒衝突,使邵光龍這個理想主義者永遠處於欲罷不能欲棄不忍的尷尬境地。作者以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宏闊的曆史視野將邵光龍的這一曆史的窘況真實具體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引人深思。作為小說,這已經足夠了。另一個是展示地方文化的自覺。作家是離不開己身所處的文化背景的。不管他走多遠,身在何處,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地方總是留下深深的烙印,猶如沈從文之於湘西,林語堂之於漳州,嚴歌苓之於上海……作者是巢湖人,巢湖所在的江淮文化自然成了他的敘事背景。安徽的文化地理大致有三大板塊構成:淮河以北包括沿淮地區的淮河文化,長江以南的徽州文化及淮河、長江之間的江淮文化。生活在這三大文化區域中的人,語言和風俗差異很大。表現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的文學作品已有,但表現江淮文化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自覺地運用江淮方言,構築江淮文化區域民情風俗的長篇小說,這部《六十花甲》之外,似還未之見。吃苦、忍耐、衡情度勢、自安安人,這種文化性格決定了江淮區域的民風敦厚,即使被迫上山為匪,也絕少有草菅人命者。因此作為同是巢湖人,閱讀一過,我感到十分親切。作者對基層民眾的熟悉和對風俗民情的真實細致的把握,顯然是“有意為之”的文化自覺。這種自覺是十分可貴的,因為它體現了作者的文化建構的思考和努力。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教授楊福生
劉峻簡介
劉峻,男,56年生,86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是大型話劇《幸福村的婆娘們》、《丁門三代》、《淮北漢子》等10部大戲,獲“田漢戲劇獎”、“中國戲劇文學獎”、“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安徽省藝術節劇本創作獎等多項獎,創作小品小戲、曲藝、歌詞100多個,長篇神話小說1部。現任巢湖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創研室主任,巢湖市戲劇影視家協會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安徽省戲劇家、曲藝家協會理事。
《六十花甲》人物連線
邵菊花——邵光龍(40年)——邵小寶
肖光龍
肖貴民肖光英
王氏肖光雄(50年)(吳珍美小靜)
肖光妹(49年)——邵小陽(73年)(洪濤)
一邵小玉(80年)
肖貴根肖光虎(50年)
張氏
白大娘——白玉蘭
賴大姑——小豁子(60年)
馬德山(32年)——馬有能(53年)
李常有(51年)
張臘香——李書青(79年)
張大嘴
石頭(32年)——石蛋(67年)
高翠英
李春林彭家昌
二黃毛丫——李佳佳高桂花——彭亞曦(倪寶媛)
黃狗子楊荷花——楊順生(51年)
吳魁元(彭亞東)
張斌三老洪——小洪
方正剛趙股長
孫大忠鮑股長
錢家安胡隊長
高彩雲王老先生
唐金武(唐大包)馬加灰馬有田
“一枝花”“一塊疤”
封底詞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