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俗語,真的有道理嗎?
本刊策劃
多曬太陽有好處、口香糖能健齒、多食醋身體好、魚能補腦……很多健康俗語你可能聽過不止一次,傳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為了“事實”,很多理論可能你也正在實踐著,但這些俗語真的有道理嗎?
多喝綠茶抗氧化,晨起一杯水有利於排腸毒……我們總能通過網絡或各種報刊看到各種教我們的養生方法,他們究竟正不正確?是一句話就能概論的嗎?
讓我們“糾結”的那杯水
疑問1:喝茶是個好習慣
在飲水習慣中,我們最常見的是喝茶。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中國的茶有很多種,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從古到今,我們一直認為茶葉是個好東西,很多人拿茶當水喝。這樣究竟好不好?
【健康觀點】
飲茶不但是傳統飲食文化,同時,由於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對於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兩杯茶可起到防衰老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喝茶是有講究的,如果不注意可能會對身體產生壞影響。
講究喝茶有量,每日飲茶2~6克。雖然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飲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飲茶。一般來說,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飲量是比較適當的,對於患有神經衰弱、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病、心髒病、胃病、腸潰瘍的病人都不適合飲茶,哺乳期及懷孕婦女和嬰幼兒也不宜飲茶。
不飲過濃的茶。濃茶會使人體“興奮性”過度增高,對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等造成不利影響。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在飲用濃茶後可能出現心跳過速,甚至心律不齊,造成病情反複。
臨睡前不飲茶。這點對於初期飲茶者更為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後,入睡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應注意。
進餐時不大量飲茶。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並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和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應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類製品時不要同時飲茶。茶葉中的茶堿和丹寧酸會和奶類製品中的鈣元素結合成不溶解於水的鈣鹽,並排出體外,使奶類製品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
酒後不宜飲茶。飲酒後,酒中乙醇通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髒中轉化為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後飲茶,茶中的茶堿可迅速對腎起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地進入腎髒。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所以會影響腎功能,經常酒後喝濃茶的人易發生腎病。不僅如此,酒中的乙醇對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樣具有興奮心髒的作用,兩者合二為一,更增強了對心髒的刺激,所以心髒病患者酒後喝茶危害更大。
品茶不是越新鮮越好。營養學角度來講最新鮮的茶葉其營養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所謂新茶是指采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這些茶葉因為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有些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如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長時間喝新茶,有可能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舒服的反應。太新鮮的茶葉對病人來說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有慢性胃潰瘍的老年患者,這些人更不適合喝新茶。新茶會刺激他們的胃黏膜,產生腸胃不適,甚至會加重病情。
疑問2:晨起一杯水能排毒
很多人都聽說過早晨喝一杯水對身體有好處。有人喝鹽水,有人喝蜂蜜水,還有人為了美白喝檸檬水,到底喝什麼水最好呢?
【健康觀點】
晨起飲水的目的是補充前一夜丟失的水分,並稀釋血液。研究和實踐表明,白開水是承擔這一任務的最佳選擇。
任何含鹽、糖、油,或兼而有之的飲品,不論濃度高低,都不能起到白開水的保健功效。相反,可能造成血液濃度進一步提高。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對鹽的需要量很小,僅為每日2~3克,自然飲食完全可以滿足。如果沒有大量出汗或其他特殊需要,沒有必要飲用淡鹽水,特別是沒有必要養成飲用淡鹽水的習慣。有時為了口腔消毒,或緩解咽喉腫痛,用淡鹽水漱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這與飲用淡鹽水不是一回事。
此外,在暖瓶裏多日的開水、多次煮沸的殘留水、放在爐灶上沸騰很久的水,其成分都已經發生變化而不能飲用了。應該喝一次燒開、不超過24小時的水。
一個水果的“麻煩”
疑問1:多吃水果蔬菜防癌症
有證據表明,多吃植物性食物有助於癌症的預防。水果有助於預防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肺癌等多種癌症。吃的時候要盡量完整進食,而不是喝果汁。大部分果汁其實相當於含糖飲料,多喝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即便是鮮榨果汁,也遠達不到完整水果的益處。
【健康觀點】
很多人認為“多吃蔬菜有益健康”。事實上,攝入脂肪過少或攝入蔬果過多,對身體都是不利的。有很多白領為了保持身材,大量食用蔬菜,減少或禁食肉類、魚類,控製主食的攝入。蔬果雖好,但吃得過多可能損傷脾胃,而且會影響機體攝取和吸收必需的脂肪酸、優質蛋白質,造成蛋白質營養不良,更阻礙了從葷食中吸收豐富的鈣、鐵和鋅等營養物質。
疑問2:飯後吃水果 不上衛生所
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健康觀點】
人們一般習慣在飯後食用一些水果,這樣做其實很不科學。人吃飽飯後食物進入胃內需要經過1~2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能緩慢從胃中排出,飯後如果立即吃進很多水果,即會被食物阻滯在胃內,在胃內如果停留時間過長,就會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天長日久,將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如果正餐吃的是一些富含鈣質的食物,飯後即吃水果,尤其是含鞣酸較多的柿子、石榴、山楂、葡萄、黑棗等水果,魚蝦中的鈣質就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結合生成一種堅硬的物質——鞣酸鈣。這不僅降低魚蝦的營養價值,而且還影響胃腸的消化能力,甚至會發生腹脹、腹瀉、腹痛、惡心、便秘等不適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