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哲學思維駕馭和推進改革(1 / 3)

以哲學思維駕馭和推進改革

高端訪談

作者:程冠軍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他同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曆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如此高度?當下,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哲學思維駕馭和推進改革?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韓慶祥是本次學習的主講教授之一,全國兩會閉幕之際,本刊就以上問題專訪了韓慶祥教授。

運用哲學思維深化對改革

的理解

領導文萃: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麵深化改革作出的部署是基於怎樣的社會存在、怎樣的曆史發展規律?

韓慶祥: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麵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我們黨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狀況科學分析基礎上的,使改革又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把對改革的認識和部署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中央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和方法,並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物質條件的實際,根據我們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國際地位,強調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央根據當今我國生產關係在某些方麵阻礙了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在某些方麵阻礙了經濟基礎發展的實際,強調要全麵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和方法,既強調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又強調深化行政體製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勢的內在要求;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強調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防止市場失靈;根據當今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狀況的性質和特點,強調今天我國改革處在“攻堅期”、“深水區”,要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以“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精神全麵深化改革。

領導文萃: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新的曆史時期,請您聯係已經打開的改革藍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談一談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韓慶祥:首先,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麵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曆史唯物主義、特別是關於生產力在社會曆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對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決定性意義。曆史唯物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基於曆史唯物主義生產力觀點,根據我國改革初期的客觀實際,我們黨得出以下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要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樣的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進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開放。這些論斷,使我們黨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實踐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論斷的關鍵是基於我們對生產力在社會曆史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根本地位和決定作用的正確認識。

其次,全麵深化改革有許多途徑,但首先要在曆史唯物主義層麵進行思考,在分析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狀況的基礎上加以把握。我們實行“改革”從根本上說,主要是解決發展與穩定兩個層麵的問題。一個社會能否健康有序發展,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具有良好的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總體上講,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能有效發揮作用,且相互配合。然而,這兩種機製也存在一定問題。其深層原因,在於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存在一些不完全適應的方麵。這需要借助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來理解。因此,必須通過改革,解決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

最後,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一個最大成果,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簡稱“中國道路”)。中國道路是否合理,關鍵要看是否堅持遵循曆史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統一。首先,中國道路符合曆史發展規律與我國發展的實踐邏輯,體現著“中國特色”。其次,中國道路也體現中國人民的主體地位、主體需求和價值追求,體現注重民生、民富、民主的民本精神,是中國人民主動選擇的道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實踐證明,中國道路是促進中國發展並取得輝煌成就的正確道路,其正確性與合理性源於它堅持遵循曆史發展規律和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的方法。因而,我們應堅定對中國道路的自信,並在發展進程中進一步完善這一道路。

領導文萃: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應如何加強和深化曆史唯物主義研究,並不斷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韓慶祥:我們認為,深化曆史唯物主義研究,發展曆史唯物主義,一般有三條基本路徑:一是在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文本文獻的研究中深化和發展曆史唯物主義,糾正過去我們對曆史唯物主義的某些誤解;二是在比較研究中深化和發展曆史唯物主義,如對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曆史唯物主義和我們所理解的曆史唯物主義加以比較;三是更為重要的,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深化和發展曆史唯物主義。主要包括:曆史唯物主義在對實踐的指導中獲得深化和發展;在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分析現實問題中得以深化和發展;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等。也可從曆史唯物主義高度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理性的理論根據,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又是曆史唯物主義展示其生命力的寬廣舞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證明曆史唯物主義否定不了。在當代中國,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就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曆史唯物主義。

領導文萃: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麵深化改革的決定。如何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加深對全麵深化改革的理解?

韓慶祥: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們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客觀要求,分析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適應狀況及其性質、特點。1978年以來,我們黨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進行改革。今天,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就要全麵深化改革。對全麵深化改革的認識和理解重點要把握兩個方麵:一要根據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從總體上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麵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麵貌和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存在部分不適應的狀況。全麵深化改革,就是要解決生產關係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部分。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社會基本矛盾還存在部分不適應的方麵。因而,我們黨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就是要解決我們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係統性、協同性,既解決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不完全適應的問題,也解決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完全適應的問題,還要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關係。二要遵循曆史發展規律,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按照曆史唯物主義關於尊重曆史發展規律和發揮人民主體能動性相統一方法,以及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我們既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又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把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有意義,才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