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寫成的典籍, 是各個民族( 有文字的民族) 發展繼承自己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很難想象, 如果沒有文字, 文明將如何發展。古埃及的許多曆史能夠為我們今天所熟悉, 就是因為我們破譯了古埃及的文字。而北美洲瑪雅人的文明, 我們今天卻難以知曉, 就因為我們無法讀懂瑪雅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而懂得瑪雅文字的印第安巫師早已被西方殖民者殺得精光, 文明也被他們破壞得麵目全非。
中國最早的文字典籍皆與占卜有關。遠古時代的巫史乃是文字的實際發明者。為了占斷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 為了將占卜的結果記錄下來、他們逐漸發明出文字。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已經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原始文字遺存。到殷商時代, 中國的文字已具備相當完整的規模,這就是殷墟文字。因為這些文字是刻在牛肩骨、龜板等上麵, 後人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的體係最完整、內容最為豐富的文字, 其單個字已達到五千以上。至今發現的甲骨文約有十五萬片以上, 全部是殷商王室的占卜紀錄。它為我們研究商代曆史文化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
商代之後, 是西周王朝。因當時條件簡陋, 商代乃至西周時期絕大部分的王室大事記錄都已散佚, 隻保留下部分當時王室的文告, 後人將其收集整理成書, 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尚書》。古時候王室都設有史官, 其職責是對王每天的言行和決策作記錄, 所謂“左史記言, 右史記事”。
但這些記錄隻有很少一部分保存了下來。如春秋時期三百年的曆史, 如果不是有魯國史官作的《春秋》經孔子刪定, 又經後人作《傳》( 注釋, 即今之《左傳》等), 則今天的人們幾乎無法知道春秋時期的曆史狀況。當時楚國、齊國、晉國、宋國等大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曆史、或稱“春秋”、或稱“杌”, 但到後來都亡佚了, 隻有《左傳》和《國語》流傳下來。
戰國以後, “百家爭鳴”, 私家著述之風盛行, 《老子》、《莊子》、《孟子》、《商君書》、《慎子》、《晏子》、《荀子》、《韓非子》等私家著述紛然雜出。對曆史的記載也更為詳備。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文藝繁榮昌盛的時代, 也是真正奠定中國文化基礎的時代。
然而, 公元前221 年秦王朝統一之後, 中國的文化典籍便遭到第一次大劫難。為了維護自己的專製統治, 箝製人民的思想, 秦始皇實行愚民政策, 聽從丞相李斯的惡劣建議, 下令在全國焚書, 曆史類除了記載秦國的曆史書籍、醫卜類和法律文書以及種植等書不燒之外, 其餘國家的曆史記載和諸子百家語之藏於民間者, 要統統燒毀。違抗命令則處以重罰。無數先秦時期的經典著作就這樣化為灰燼。許多人為了保護書籍, 不得不將書埋藏起來、或帶著書籍逃亡山林。如孔子之後孔鮒, 便是冒殺頭之罪將書籍埋藏,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時, 他攜帶著書籍投靠了起義軍為陳勝的博士, 後來死在陳下。但經此一燒, 許多書籍就此散亡, 給中國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秦始皇雖然在全國焚書, 但秦朝中央政府的宮廷中還收藏有不少圖書以供當時的博士們使用。公元前206 年春, 劉邦率軍入鹹陽, 蕭何先去查封秦朝宮廷中的圖書和圖籍。但不久, 項羽引軍入關。為發泄憤怒, 項羽下令將秦代的宮殿全部燒毀, 這些圖書就這樣化為灰煙。
公元前202 年, 劉邦擊敗項羽, 統一天下。西漢初年, 在文化上幾乎是一片荒漠。劉邦本人是個文盲, 從不讀書, 偏偏無賴就可以當皇帝。他自己不讀書, 也不喜歡別人讀書。他的謀士陸賈勸他學一些書上的治國之道, 劉邦說: “老子在馬上得的天下, 哪裏用得著什麼儒生?”陸賈說: “由馬上得天下, 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便寫了一部叫《新語》的書念給劉邦聽, 劉邦才有所感悟。但西漢初年, 仍然實行秦王朝頒布的“挾書律”, 不準民間百姓私人藏書。過了許多年這個法令才廢除。
漢朝雖然建立了, 但沒有書讀, 成了當時文化上的最大難題。由於天下平定, 儒生們紛紛開始整理自己埋藏的書籍。但過了許多年之後, 又有許多書亡佚了。儒家最重要的幾部經典: 《周易》、《詩》、《尚書》、《春秋》等, 都成了斷簡殘編。如《尚書》, 漢初能懂得的人隻有濟南一個叫伏生的老人, 曾經跟先秦大儒荀子學習過。西漢初, 伏生還活著, 還能背誦其中的一些篇章。漢文帝時, 伏生已經九十歲了。為了保存《尚書》, 漢文帝時派太子家令晁錯去向伏生學習, 並將伏生的背誦抄錄下來。但伏生因年紀太大、口齒不清, 加上方言等原因, 背出來的《尚書》幾乎令人無法讀懂, 發生了許多謬誤。再如《詩經》, 因為詩是入樂的, 又合轍押韻, 便於背誦, 所以經過秦朝焚書之後, 《詩》三百篇保存得還比較完好。但同樣因為西漢建立後儒生們隻能背誦, 將腦子裏背的東西記錄下來, 因此《詩》三百篇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各地儒生們對詩的解釋也不盡相同。於是西漢初年, 《詩》三百篇的研究就出現了齊、魯、韓三個流派, 互相排斥, 都說對方錯誤, 自己正確。到武帝時, 又出現了《毛詩》, 是用先秦的古文寫成, 比齊、魯、韓三家都正確, 於是三家代表又合力攻擊《毛詩》, 說它是後人偽造, 不讓官方正式承認它。其他的許多書也有類似的情形。如《左傳》, 秦到西漢末年, 一百多年裏沒有人知道這本書。直到西漢末劉歆在校理皇家從民間各地收上來的藏書時, 才發現這部用先秦古文寫成的書。他向朝廷推薦, 朝中的博士們為保自己的利祿, 群起而攻擊, 說這部書是劉歆所偽造, 不值一讀。劉歆十分氣憤, 寫了一封書信回敬他們, 這便是有名的《答太常博士書》。學術界也因此而鬧出一個今文經學派( 其經書主要用漢代通行的文字寫成), 一個古文經派( 其所依據的經書皆為先秦古文, 較為可靠), 鬧得不可開交, 而且沸沸揚揚鬧了二千年。直到清朝末年, 今文派的學者康有為還著書立說, 說《左傳》等古文全是劉歆等所偽造。
但無論如何, 西漢要比秦朝寬鬆得多。於是, 西漢初年以後, 民間的各種藏書便紛紛出現了。到漢武帝時, 又下詔廣開獻書之路, 鼓勵民間將自己收藏的書獻給朝廷, 朝廷派人專門抄寫, 以廣流傳。一些諸侯王也因喜歡書而大力收藏, 如河間獻王便對中國的史籍保存做出過巨大貢獻。他當時所收藏的書籍僅次於朝廷, 而且有許多朝廷所沒有的書。如《毛詩》便是他獻給朝廷的。到漢成帝時, 因為有許多書籍散亡, 成帝派謁者( 官名) 陳農為使者, 到天下各地去搜集遺書。成帝又下詔讓著名學者、光祿大夫劉向負責校理皇家藏書, 總理其事。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類; 步兵校尉任寵校兵書, 太史令尹鹹負責校術數類; 侍醫李柱國負責校方技類圖書。每校好一本書, 劉向都要將該書的書名和內容梗概寫下來, 上奏給成帝。不久劉向去世, 工作尚未完成, 漢哀帝便命劉向的兒子劉歆繼承父親的事業。劉歆於是將所有的圖書都作了區分, 分成七大類, 各自寫成提要, 名為《七略》: 即《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等。班固著《漢書?藝文誌》, 就是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到西漢末, 天下圖書的數量已經非常可觀。據《漢書?藝文誌》記載, 當時所有的書籍共有:
《易》十三家, 二百九十四篇《尚書》九家, 四百一十二篇《詩經》六家, 共四百一十六卷《禮》十三家, 五百五十五篇《樂》六家, 一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三家, 九百四十八篇《論語》十二家, 二百二十九篇《孝經》十一家, 五十九篇以上六藝類凡一百零三家, 共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又儒家著作: 五十三家, 八百三十六篇道家著作: 三十七家, 九百九十三篇陰陽家: 二十一家, 三百六十九篇法家: 十家, 二百一十七篇名家: 七家, 三十六篇墨家: 六家, 八十六篇縱橫家: 十二家, 一百零七篇雜家: 九家, 一百一十四篇農家: 九家, 一午三百八十篇小說家: 十五家, 一千三百八十篇以上凡諸子百家共一百八十九家, 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又賦: 四十六家, 四百二十篇。雜賦: 十二家, 二百三十三篇。兵形勢: 十一家, 九十二篇, 圖十八卷。陰陽家( 鬼神), 十六家, 二百四十九篇, 圖十卷。兵技巧: 十三家, 一百九十九篇。
以上兵書共五十三家, 七百九十篇, 圖四十三卷, 又:
天文: 二十一家, 四百四十五卷。曆譜: 十八家, 六百零六卷。
五行: 三十一家, 六百五十二卷。
蓍龜: 十五家, 四百一卷。
雜占: 十八家, 三百一十三卷。
形法: 六家, 一百二十二卷。
以上術數類凡一百九十家, 二千五百二十入卷。又:
醫經: 七家, 二百一十六卷經方: 十一家, 二百七十四卷房中: 八家, 一百八十六卷神仙: 十家, 二百零五卷以上方技類、凡三十六家, 八百六十八卷《漢書?藝文誌》所收圖書, 共六略, 三十八種, 五百九十六家, 一萬三千百六十九卷。這是東漢初年的圖書規模。東漢一代, 我國的文化事業繼續發展, 產生的書籍也越來越多。東漢政府建立的石室、蘭台兩個主要圖書庫, 都堆滿了書籍。裝不下, 又在都城洛陽宮中的東觀和仁壽閣二個地方存放新書, 並讓班固和傅毅等人負責管理, 極一時之盛。
然而東漢末年, 災難又一次降臨。公元192 年, 董卓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 皇家圖書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圖書是寫在縑帛之上, 董卓的士兵將它們取來任意撕扯, 做成口袋以裝搶來的東西。經過一番洗劫後, 還剩下七十多車被運往長安。剩下的全被焚毀。等李催、郭汜亂長安, 這七十餘車圖書無一幸免。許多漢代以前的著作就此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