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新青年
開卷
作者:鄧敏
導語:年輕人隻要有想法,有認真的態度與拚命的精神,他們便可以改變自己,甚至世界
六個小時的“脫口秀”,沒有口號,不是傳銷,不是成功學,從宇宙天文、史前文明、宗教起源、量子物理、神秘符號、數字探秘、生物奧秘、地外文明到外星人啟示,一層一層解析求證,對浩瀚的信息進行梳理後,重構了一個獨有的新邏輯思維,推論出“萬物同源,萬族同宗,萬教同果”的結論。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四千人的會場,八零後創業者、黃太吉創始人赫暢給他的粉絲們分享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一個賣煎餅果子的年輕人,因為對世界的好奇心,竟耗費五年時間,探究了新的宇宙觀與世界觀。不管論證的結果與過程正確與否,都令人震撼。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梁啟超也在《少年中國說》中言之鑿鑿地表示:“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古語裏的少年指年輕人,指後生,孔子的“後生可畏”指的就是年輕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因為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工作,我常常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才華所折服,所以對後生我同樣充滿著期待與敬意。
首先這個時代賦予了他們顛覆式改變的可能。以蒸汽機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機械化時代,以電力發明為標誌的第二次革命讓人類進入了電器時代,以計算機設備普及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則讓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為什麼互聯網上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地位?高曉鬆說得很形象:“互聯網一定會代替一切,一開始大家以為互聯網隻能發信息,就跟愛迪生那時覺得電隻能點燈一樣,誰能想到電還能刮胡子?”
年輕的這一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信息時代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學習與重建世界觀的機會。換言之,信息時代在知識的層麵打破了權威,打破了界限,打破了階層。一個初中生,利用Google就可以研究宇宙飛船,這充分顯示,年輕人隻要有想法,有認真的態度與拚命的精神,他們便可以改變自己,甚至世界。
怎樣的青年才配得起這樣的好時代?我們姑且將其定義為新青年。
“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新青年的立場。
這是百年前陳寅恪提出的做學問的態度,用嚴謹的研究態度對傳統質疑,對權威挑戰,是時代進步的動力。在亞裏士多德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之前,人類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正是這種質疑的精神、獨立的思考與嚴謹的考證推動著人類的進步。
“好奇心與想象力”應該是新青年的標簽。
赫暢演講門票上寫著:“一生至少應聽一次的想象力盛典,與四千人一起開啟久違的好奇心。”很多年輕人被這一句話擊中。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教育使年輕人失去了想象力、好奇心,其實在信息時代,當我們的視野打開,思維打開,眼光投向宇宙時,內心潛藏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很快就會被激發。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高曉鬆的《曉說》兩檔視頻脫口秀熱播,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大賣,都是因為獲得了大量年輕粉絲的追捧,正是他們提前感知了時代的變化,並用一個新青年的立場與標簽,喚醒了一批年輕人獨立思考,在好奇心與想象力的驅動下,開始探尋並追求真理。在中國經濟向好的當下,如果有更多的新青年將眼光投向宇宙,仰望星空,而不是疲於一房一車的現實,中國才可能成為可愛的、值得尊敬的家園。
事隔百年,梁啟超的寄予依然是新青年的使命,“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