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聖的藏族風馬旗風俗(2 / 2)

還有一類就是各種經幡。按色彩,大致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將經文圖符印製在整匹白布上的;一類是同“風馬旗”一樣,在藍、白、黃、紅、綠布塊上用經文圖符相間組合成的。這種經幡,一般都是在重要的宗教場所構建大型經幡城時使用,規模非常宏巨和壯觀。

根據其地點場景、信仰儀軌、祈禱功能的不同,風馬旗又分為懸掛式、插掛式、經幡塔和經幡立柱等。懸掛式的,可長可短,可疏可密,長者達數百米以上,密者數十上百層懸掛,有的還組合形成經幡城。插掛式的,一邊縫在旗杆上,另一邊綴上很多直條的飄帶,主要插在村口、屋頂、十字路口、山頂或山道上。經幡塔,在四川藏區多見,用絲質風馬經幡層層係掛、片片重疊成為撐天大傘般的經幡塔。立柱式經幡,常見於寺院、佛殿、經塔、山頂、宅院、神山、聖湖等地,如阿裏岡仁波齊神山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前的經幡柱等。

風馬旗的印製地,主要在川西德格印經院、拉薩的傳統作坊和寺院,還有後藏日喀則,這是風馬旗的三大著名雕版印製地,以德格印經院為最著名最經典。製作雕版及印製並不複雜,但充滿肅穆感,所用布、紙和油墨必處理得非常潔淨,印工匠人工作前必焚香、淨手和誦經,以保證風馬旗的聖潔和法力。

那麼,風馬旗源自何時呢?據考證,最初的風馬旗是藏地軍戶的標識,後來逐漸演變為藏人祭祀神靈、祈祥祛難、帶有宗教色彩的物品。

宗教界和學術界一般認為,風馬源於苯教原始祭祀文化。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人認為,在靈氣聚集之處如神山聖湖地,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動,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

後來這種風馬祭祀文化受佛教傳入影響,與之融合,約在公元十二世紀初,最早由噶舉派寺院廣泛使用,用以傳布其教義,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藏傳佛教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佛神溝通的一種媒介物。

在民間,關於風馬旗,還有一些美麗的傳說。有一種說法是: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忽然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被風吹刮成千萬碎片的經書片,飄落到四方信眾手中,於是這些人都得到了幸福祥和。之後,人們為了感恩佛祖和長久地消災祈福,便用彩布製成三角形旗幡,上麵印有經文和佛祖像,並高高地掛在空中。另有傳說是:一位藏族僧人從印度取經回來,過河時把經書弄濕了。上岸後他把經書一一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陣陣梵音回蕩,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睜開眼睛看,原來一陣風起,刮得經書滿天滿地滿河麵。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的頓悟和頌揚佛經,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掛於天地之間,這就是經幡。

風馬旗一般分白、紅、綠、黃、藍五色。在藏族民眾心目中,五色風馬旗的象征意義是代表天地萬物眾神。風馬旗的祭祀活動,與其圖像象征內涵有關。經幡的中心是一匹駿馬,駿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意為由惡轉善、由凶迅速轉吉。經幡四角畫的四獸圖像,老虎棲息在森林中,象征著木或風;獅子居於山上,象征著土;鵬鳥飛翔在天空,象征著火;龍生活在大海中,象征著水。風無處不在,風即天。整個經幡融情感與理性為一體,表現人們美好的願望。

和藏區其它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載體。當地藏人樸素地認為,經幡每被風吹動一次,就等於獻幡人吟誦了一遍經文,旗子動的次數越多,誦經的遍數就越多,就越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吉祥。風馬旗的存在含義,正如高原雪域上的繪畫、雕塑和壇城等一樣,藏族人把盡可能多的宗教意念和樸素願望融入風馬旗這個載體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隆達”上還出現了牛和羚羊這些普通動物形象,擴展了生靈圖象審美視野,也讓民俗學的內容升華融入到神聖的風馬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