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內容畫麵的劃分為:第一個內容是畫麵左上方“格狀幾何圖形”,這個幾何圖形的用途不好確定,也許可以推測為狩獵者的房子的象征符號。與這種“格狀幾何圖形”相似的岩畫,同樣出現在藏北地區。曾經有學者將這種圖案推斷為帳房,以此推論,這裏的“格狀幾何圖形”不排除作為“房舍”圖形的可能性。第二個內容,除了幾何圖形以外的所有內容可看做是一幅完整的“狩獵”圖景。這個“狩獵”圖景中既有獵人在射殺獵物,又有獵狗在追獵物。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能確定岩畫所處的古代居民確實有獵人射殺馬的習俗,那麼這幅岩畫反映的不僅僅是個“狩獵”場麵,而且從中可以獲得更有價值的民族誌資料。但因不好確定岩畫所處地點的古代是否曾有獵馬的習俗,所以這裏的內容劃分還是需要做更多的對證工作。
畫幅三:一匹馬和兩個雍仲符號。馬在古代岩畫中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動物。而雍仲符號或漢文中所說的“萬字符”作為岩畫題材,也並不鮮見。雍仲符號一般認為與“太陽”、“光明”、“永恒”等含義相聯,也有人將其作為“祈求生子”的某種儀式性象征符號,如現代西藏農村社區人們新婚同房時,用青稞在新人的床墊下畫上雍仲就是這樣一種含義的反映。
除了上述畫幅表現的內容外,尚有畫麵表現了單獨的植物圖案題材。
“它日普岩畫”的重要意義
吉隆縣它日普岩畫的發現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1)目前,吉隆縣境內未有發現岩畫地點,這處塗繪岩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尼邊境吉隆縣境內沒有岩畫的空白。對擴大西藏自治區乃至中國岩畫分布空間、尤其是塗繪岩畫的分布空間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科研價值。
(2)過去,西藏境內發現的絕大多數岩畫分布於高海拔地區的牧業經濟生活區,在低海拔農業或農牧業兼營地區發現的岩畫可謂屈指可數。這處岩畫的發現,對於理解西藏境內不同緯度、高度地區岩畫分布,以及這些岩畫是隨著怎樣的生存環境、人地關係而變化提供參考。
(3)岩畫所處地理位置為“唐蕃古道”之“拉薩至加德滿都穀地段”上,此道自古至今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這條古道上不僅存留有這處重要的古代岩畫遺存,而且存留有與639年吐蕃迎娶尼婆羅公主有關的眾多曆史古跡;大唐使臣王玄策於顯慶三年(658年)在今吉隆縣城宗嘎鎮北一處摩崖鐫刻題寫的“大唐天竺使之銘”的題記,為唐代著名的中印國際通道的重要曆史見證;與蓮花生和阿底峽入藏弘法息息相關的眾多勝跡與曆史遺跡;與下部阿裏芒域貢唐王朝(11-17世紀)地方政權興衰曆史相關的眾多遺址等等。此處岩畫的發現豐富了這一區域古代實物資料的種類,對探明和研究吉隆縣境內,也即古代芒域貢唐的曆史與文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