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意思是:善於治理國家的人,賞賜不亂刑法不濫。賞賜太亂恐怕賞賜到壞人;而刑罰太濫恐怕會傷及好人。如果不幸事情做過分了,寧可亂賞而不能濫刑。與其傷及到善良的人,不如讓奸邪的人得到賞賜。此番話包涵古樸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現代社會的法治原則相近。即寧縱勿枉,寧可讓壞人得到好處,也不能讓好人被冤枉,這和專製社會“寧願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刑法原則完全相反。
接著,歸生舉了一係列因“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的例子。比如:比如文公十年的子儀之亂,析公逃到晉國。在楚、晉兩國的繞角之戰中,晉軍扛不住了,準備退兵逃走,析公說:楚國軍隊輕佻而不堅韌,如果多擂鼓壯威,晚上合兵夜襲,楚國軍隊肯定會潰逃。晉國聽從其建議,果然。宣公十年楚國有若敖之亂,伯賁的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將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部)賞賜給他。鄢陵之戰時,楚國大軍氣勢洶洶,在晉軍麵前布陣,晉國一看對方強大又準備退兵。賁皇說:楚軍的精銳在中軍,王族子弟在這裏麵。若堅壁清野,讓欒書、士燮佯敗引誘其進攻,讓荀偃、郤錡兄弟進攻對方子重、子辛的左軍,我軍剩下的部隊集中力量攻擊楚軍中軍的王族,楚軍必敗。結果是“晉人從之,楚師大敗”。
歸生對子木費這麼多口舌,乃是有所圖,他想幫他一個朋友的忙。他和楚國大夫伍舉——即伍子胥的爺爺,是好朋友,伍舉娶了申公的女兒,申公叛逃,有人向朝廷進讒言,說是伍舉護送老丈人叛國。伍舉害怕被懲罰連夜逃往晉國,在經過鄭國時和正往晉國出使的歸生相遇,兩位好友吃完飯後,歸生說:你先避避風頭,我會想辦法讓你平安回到楚國。
於是,歸生就對楚國令尹說了這麼一番話後,回到正題:說貴國的申公因獲罪而逃,有謠言說他女婿伍舉幫助他叛國,伍舉害怕跑到晉國了,其實他一直對祖國很忠誠,常常南望說:我什麼時候能回去呢?晉國準備給他一個縣的封邑,像對本國上大夫叔向那樣對待他。如果他真的歸依晉國當了“楚奸”,那是楚國的大患呀!
子木聽到後害怕了,於是勸諫楚王,讓伍舉回來,官爵封地如舊。
可有誰知道,楚國總是不能吸取教訓,若幹年後,國君聽信讒言將伍子胥的父兄迫害致死,伍子胥逃亡。這次不是像他的祖父那樣逃到晉國,而是向東逃奔到吳國,最後當了“帶路黨”,引來吳國軍隊攻占了郢都。伍氏精英,到底免不了為他國所用的宿命。
春秋戰國時列國競爭,其實最重要的是人才競爭。楚國有那樣好的自然條件,地大物博,人才眾多。然政治腐敗,精英外逃,最終免不了被秦國吞並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