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發抖的課堂
東北冬天的寒冷,是出了名的。呼嘯的北風,裹挾著大片大片的雪花兒,毫不留情地“砸”在了窗戶上。隨即,寒風就像是一隻會變形的蛇,晃動著它的腰身,從窗戶的縫隙裏,使勁兒地“擠”進了屋子。
教室第一排靠窗戶的位置,就坐著凍得哆哆嗦嗦的我。12歲的我,正縮著脖子坐在座位上,一動也不敢動。生怕稍微一伸頭,冷風就趁機鑽進我的脖子,不肯再出來。隻有那雙烏溜溜、會說話的大眼睛,還在忽閃忽閃著,一眼不眨地盯著老師和黑板,以證明我的確是在認真地聽老師講課。
寒氣,穿透厚厚的鞋底停留在我的雙腳上,雙腳是麻木又冰涼的,還夾雜著一種貓咬般的疼痛。這寒氣,又從腳底順著小腿“爬”到了腰上,又從腰部向四肢放射,直至蔓延到全身,身體的每一寸肌膚都結滿了雞皮疙瘩。
“同學們,搓搓手,跺跺腳,暖和一下,5分鍾以後,繼續……”老師的話還沒有說完,這“講課”兩個字,就已經被教室裏響起的一片“咚咚咚咚……”的跺腳聲和“唰唰唰……”的搓手聲所淹沒了……
我把兩隻稚嫩的小手折疊著捧在一起,輕輕地放在唇邊。撅起紅嘟嘟的小嘴唇兒,對著凍得像胡蘿卜一樣的小手,使勁兒地吹著熱氣兒。呼出唇邊的熱氣兒,噴在手心兒裏,立即就泛起了熱乎乎、濕嗒嗒的熱流。隨即,這熱氣兒又從手指縫兒裏“鑽”了出去,化作了一道細細白煙,融化在了空氣中……
自從一周前,男生打鬧打翻了爐子,我們就在零下三十幾度、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教室裏,開始瑟瑟發抖地聽課了。
這個滴水成冰的冬天,可把媽媽累壞了。每天,她都為我的寒暖操心費神。媽媽給我做的棉褲特別的厚。厚厚的褲腿兒,直著往炕上一“戳”就能“站”在炕上。穿上這樣的棉褲,走起路來笨拙而難看,就像是一個圓滾滾的大冬瓜,又像是一隻搖搖擺擺的企鵝。
媽媽給我做的新鞋子,鞋底加厚了一層又一層,鞋幫裏塞滿了新棉花。鞋子看起來圓鼓鼓的,好像一個圓圓的……球!媽媽把我的坐墊拆開,又加了很多鴨絨,做成了一個加厚的坐墊。又把我帶的手套,做成了隻有大拇指分開,其餘指頭都合攏在一起的手悶兒。手悶兒的夾層裏,又絮上了暖暖的新棉絮。
母愛,滲透到了我身體的每一寸肌膚,但是,卻依然擋不住寒流的侵襲。
帶著厚厚的手套寫字,總覺得手指被什麼東西給“捆”住了,怎麼也攥不上筆杆兒。摘下手套幾分鍾,手又凍得僵硬麻木。寫下來的字,都是歪歪扭扭的。
每當這時,我就把兩隻冰涼的小手兒,伸進衣服的袖子裏。用自己的體溫來給它們溫暖。當凍僵的小手貼近皮膚的時候,隻覺得一股逼人的寒氣,順著冰涼的小手,一下兒“溜”進了皮膚裏。馬上就激靈的一下狠狠地打了一個冷戰。
放學了,同學們一溜煙兒地不見了蹤影。我扶著桌子站起來,腳已經冰涼徹骨的沒有了知覺。使勁兒地剁幾下腳,隻覺得腳底好像踩在了一塊釘滿釘子的“釘板”上。從腳心,到腳趾,都是一剜一跳的刺痛。往前邁一步,搖搖晃晃的,腳底下好像突然就沒有了“根”,差點摔倒在地上!站在課桌旁緩了好半天,我才敢往前邁步。每邁出一步,都覺得腿好像一塊木頭,更像一坨硬邦邦的“冰柱”長在了腿上。腿就好像木偶一樣,直騰騰的不會回彎兒了。
我開始無緣無故地發燒了。高燒夾雜著低燒,一撥又一撥地侵襲著身體。沒過多久,我右手小拇指已經又紅又腫。沒過一周,我的手指已經腫成了一根根通紅通紅的小“水蘿卜。”不久,我右側的手腕也腫了,火燒火燎地疼。手腕已經腫成了一個小饅頭,圓圓地聳立在手背上。
我想拿起書,可是書在我手裏變得無比沉重,好像一塊石頭。從課桌的左邊,把書拿到課桌的右邊,卻抬不起整本書,必須要拽著幾頁紙,“拖”來“拖”去。
刀尖兒上的“舞蹈”
隨著病情的發展,我的關節被侵犯得越來越多。每天上學,都成了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從家裏到學校不足10分鍾的路,我要走上40分鍾。在北風凜冽的寒冬,我會走得滿頭大汗。那汗水,不是因為疲憊,而是因為疼痛。
現在,不光十個手指和兩個手腕腫痛。疼痛已經從上半身,開始往下蔓延。我下肢的關節也保不住了。當一條腿的踝關節又痛又腫的時候,還有一邊不疼的腿可以做支撐,分擔身體的一部分重量。可是,當兩個踝關節都腫了的時候,那種又疼、又熱、又酸、又麻、又脹、又癢、又沉的複雜的痛,真是讓我生不如死!
那天是期中考試。早晨一起床,我感覺兩個腳踝特別疼,疼得連站起來都費勁。媽媽心疼地說:“今天就別去上學了,休息一天也不會耽誤多少功課的。”如果是平時,我會聽媽媽的話,少上一天課,自己自學去追趕學習的進度。因為頻繁缺課的我,對於自學已經習以為常了。我經常會在放寒暑假的時候,把借來的下學期課本預習一遍,可是今天是期中考試,無論如何也得去學校。
盡管臨出門的時候,我特意多吃了一片止疼片,但是那一天的路,我依然走得很辛苦。剛剛走出胡同口,我的腳踝就開始劇烈地疼痛了。站在路邊休息一會兒,隨即開始在心裏鼓勵自己:“不疼,不疼,一點都不疼。”然後試著邁出一小步。雖然步子很輕,但是腳掌和地麵接觸的瞬間,我還是感覺自己如同赤腳走在刀尖上、走在釘板上、走在滿是碎玻璃的馬路上一樣。讓我不自覺地就把腳縮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