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能夠率先到達自己選擇和預設的戰爭,就能夠取得極大的主動權。這意味著以逸待勞,從容布置對付敵方的筋疲力盡和被動反應。可以說能夠率先抵達戰場的一方,有時候,哪怕隻是幾分鍾,也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了。可以說是典型的好和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由於越國地區大多都是丘陵湖泊,製車技術落後,又由於地處偏僻,也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騎兵,而越國人民多好武尚勇,習劍成風,因此越國民人幾乎人人都是優秀的步兵。因此越國軍隊向來都是步兵為主力,在丘陵山地地區作戰,擁有極強的戰鬥力,令北方中原各國頭痛萬分。
但是這次昭關之戰,越軍卻從一開始,便落入了提前趕到戰場,設好埋伏的楚軍包圍當中。雖然越軍的步兵極其強悍,但是決戰戰場卻不是越軍所擅長和熟悉的丘陵山地,而是昭關外麵河穀平原。
這昭關是楚國的東部要塞,也是與原來吳國的界關。這裏東臨大江,多有丘陵山地,昭關便座落在峴山兩座山峰夾峙的穀口,山穀外便是平坦的河穀平原。無論是想從東部還是想從北部進入楚國,這昭關都是正當要衝之地,對兩國來說,都是戰略意義重大的必爭之地。但是這次由於楚國提前偵知了越軍的行動,調集大軍提前幾天趕到昭關。因此,當十五萬越軍逶迤而來,到達昭關外麵的河穀平原,氣喘籲籲,立足未穩之時,立即便受到強勢越軍的包圍和攻擊。使得越軍一開始便陷了極其惡劣的處境當中。
尤其雪上加霜的是,這越軍雖然都是步兵,卻非常缺乏在平原上列陣而戰的經驗和傳統。以往在丘陵山地作戰的越軍,由於地形限製,難以結成大陣,隻能以鬆散的散兵線作戰,但是這次,越軍這種戰法的缺點徹底暴露。
反觀楚軍,這次帶來的,卻是適宜在平原地形展施其長,心情發揮其戰力的戰車兵和騎兵。雖然越軍步兵比較強悍,但是在平坦的原野地形上,以數匹戰馬牽引拉頭的戰車,在高速衝擊下,對手持冷兵器的步兵來說,會用巨大的衝擊力與殺傷力,那是步兵的實實在在的克星。這無關士兵勇敢強悍與否,而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帶來的優勢與壓力。
總之,越軍一到達昭關外麵的河穀原野,昭滑設立於一座山頭的指揮大營裏,指揮令旗便四麵擺動,幾百支牛角號便嗚嗚吹動,兩麵山穀中便如響起了驚雷般的轟隆隆的聲音。兩千輛戰車從兩麵山穀裏奔出,好像帶著一股山崩地裂一般的威勢,向立足未穩的越軍狠狠地撞入。
楚國戰車全部都是兩馬駕車,車下五十卒,車上甲士三名的中型戰車。車上甲士配備長矛硬弓,車下步卒都是吳鉤藤牌。越軍由於沒有結陣而戰的作戰與訓練傳統,其戰法自由散漫,倉促之間又這壕溝掩體阻攔,與山嶽一般壓來的戰車正麵相撞,立即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兵不見將,將不見兵,一片呼喝吼叫。楚軍戰車後麵跟隨著的附屬步兵趁勢砍瓜切菜一般地猛砍猛殺,那些越軍頓時就成了砧板上魚肉,由那些楚軍肆意屠殺。楚國戰車上的那些甲士一看越軍抵擋不住已方戰車,更是精神抖擻,駕駛著戰車在越軍陣營裏橫衝直撞,撞到壓死了大批的越軍士兵,給越軍帶來了驚人的殺傷力。
在楚軍戰車兵大顯神威的時候,楚軍的五萬鐵甲騎兵也幾乎同時出動了。五萬鐵騎奔馳所掀起的威勢,絲毫不差於兩千戰車掀起的威勢。他們一出山穀,便一分為二,分別向著越軍的三萬騎兵和兩百輛戰車衝去。
這個時侯越國雖然也建立了越王直屬的騎兵和戰車兵,但是由於戰車兵和騎兵都來之不易,加上越國的地形,在戰爭中向來都是步兵擔任主角,因此導致了越國的騎兵和戰車兵向來缺乏實戰的經曆,甚至普通的訓練都很是不足,缺乏戰力,成為隻能擔任儀仗兵的樣子貨。
這時那騎兵將領一見楚軍騎兵向自己撲來,他倒也悍勇,下斷然下令自己手下騎兵衝上去迎敵。但是兩軍在原野上一經展開,便高下立判。楚軍仍是隊形嚴整,保持著戰力。但是越軍尚未接敵,便已旗幟散亂,盲目竄突,大呼小叫間紛紛人仰馬翻,顯然是已經陣角大亂。這種情況下,兩軍接戰的情況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