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問道:“馮先生,那你可知道。大王為何怒火如此之盛?”
馮常歎了一口氣,說道:“還不是因釋齊伐楚之事。大王此策一出,先後有二十一位軍中將領和朝中大臣來求見大王,勸諫大王取消此策,繼續伐齊。可是大王已經被那齊使孫珩說暈了頭,不但都拒不納諫,反被各人越說越怒。你去求見的時候,剛好是第二十二位,大王的怒火已經到達了頂點。自然就拿你殺雞敬猴了。”
張佑聽了,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我這確實夠倒黴的,剛好撞到槍口上。求見的時機不對啊。”
馮常問道:“鄞鄉侯,你去求見大王是想幹什麼?莫非也是想要勸諫大王不要釋齊伐楚?”
張佑本來確實也是這種意思。不過,既然情勢已經如此,看來越王無疆的決心非常大,根本就不可違逆,再說這個也沒意思,便說道:“既然從伐齊改為伐楚了。南方楚國,那我這支軍隊,有很多都是北方齊人,在南方打仗,大概用處不大。因此,我想請求大王允許我回封地算了。”
馮常嚴肅地說道:“你這是什麼話?身為領主,領兵為大王出戰,義不容辭,豈能半途而廢?”
張佑說道:“可是……”
馮常打斷張佑的話:“沒什麼可是。你手下的軍隊有些是北方齊人,但是你不是。所以你也不能半途而廢。此事你不要再對別人說起了,我也當作沒有聽到。要不然,被別人抓住話頭,說你不欲為國效力,不欲為大王效力,那麻煩就大了。”
說罷,馮常便站起身,揚長而去。張佑不由得有些發傻,難道一句不欲為國效力,在這個時代,難道是一個嚴重的政治禁忌?以不至於這馮常居然會有如此反應?可是,明知這次楚越戰爭,越國絕對沒有好下場,我無力了阻止,隻是不想參與而已啊。現在看來,似乎不想參與也不行,形勢空前惡化。
盡管張佑心裏不大樂意,盡管有很多越軍官兵極力反對。可是越王無疆強硬主持下,越國君臣討論了兩整整兩天,最後還是做出了釋齊伐楚的決策。於是,這支本來北上伐齊的十五萬越國大軍,一夜之間,倉促地掉頭南下,打算一舉攻占楚國東北部江淮之間的幾百裏的土地。同時,派出快馬特使兼程南下,命令舟師出震澤進長江,直達雲夢澤東岸扼守。
早年間,天下間隻有吳越楚三個國家擁有舟師部隊。在吳越爭霸時期,吳越兩國的舟師部隊便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無論是吳敗越,還是越滅吳,舟師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是因為兩國都位於長江下流,交通運輸比較依賴船舶。因此兩國都很早就有比較發達的船舶製造來和舟師部隊。而楚國雖然擁有天下最為廣袤蒼茫的雲夢澤,舟師卻一直規模很小,作用也不顯著。根本原因,是楚國的戰爭重心一直在中原大地,舟師派不上大用場。而這次越王無疆決定攻占的江淮土地,平坦肥沃,河流縱橫交錯,正是水陸同時用兵的上佳場所,越國自然要動員舟師部隊一同出戰。
雖然越王無疆下令密秘行軍。可是越軍的行動,還是很快就被楚國人知道。要知道進入戰國時期,在各國激烈的政治軍事的鬥爭當中,對情報工作也空前的重視起來,各個國家的情報機構都有很大的發展。十五萬陸上越軍的行動,再加上從南方而來的舟師行動,在有心的偵探之下,根本就無法做到保密。
消息傳入楚國,農戶逃匿,商戶回避,江淮之間的大小城堡盡皆關閉,整個楚國東北部陷入一種風聲鶴唳的驚恐當中。
那楚威王熊商得知本來北上伐齊的越軍,在見過一個齊國使者之後,突然便掉轉槍口,直衝自己這邊衝過來,一時之間大怒。便立即召集國中文武大百官,商議對策。經過一番商討後,楚國也針鋒相對地做出了布署——陸軍出昭關,水軍下長江。
在此時天下各國當中,以楚國軍隊構成最為複雜。由於吳起變法夭折,楚軍變成了一種老根基,新影子的混雜大軍。戰車兵,騎兵,步兵,舟師四大兵種俱全。雖然看上去全麵,新式的騎兵步兵也組建了,但是由於受到舊根基的影響,戰鬥力卻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