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徐州相王(2 / 2)

在魏惠王的後元十二年(公元前323 年)楚國也北上伐魏。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魏國的八個邑。對這一係列的失敗,魏惠王以為是他在位的奇恥大辱,後來孟子遊學到魏國,魏惠王對他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

魏國受到一係列嚴重打擊,國力大損。相反,齊國齊威王的領導下,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國力強盛,取代了魏國的政治地位。齊威王敗魏於馬陵後,也令諸侯,朝天子,作霸主。

《戰國策?趙策三》載:“昔齊威王嚐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齊國雖然國力強大,卻不能使諸侯聽從它的指揮去朝周天子。這一方麵反映齊國的霸業已不及魏國的聲勢;同時也是時代變遷,“周貧且微”,世人皆知周天子已無利用價值。

魏國迭遭慘敗,元氣喪盡,麵對齊秦東西夾攻,不得不對中原各國轉取友好政策。山(崤山)東諸國懼怕強秦東來,接受了魏國的善意,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史稱為“徐州相王。”

魏、齊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國中第一次稱王及互相承認為王。在此以前隻有不尊從周朝禮製的楚、吳、越這些國家才自稱為王。它們的自稱為王,卻不被中原諸侯承認。像吳王夫差在黃池會諸侯,與晉國爭霸主,晉國提出吳不得以稱王為條件,夫差也隻得去掉王號而以\"公\"的名號簽盟。且這些稱王的國家,中原諸侯都把它們當蠻夷加以排斥。因此,雖然楚、吳、越這些國家在春秋時就開始稱王,但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而齊、魏的稱王卻不同,它們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直到戰國時,這兩國還在率諸侯朝周天子,作著在周天子的旗號下,當諸侯霸主的打算。齊、魏國君稱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獨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從此也就與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從春秋以來,建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基礎上的霸政,也就隨之消失。所以齊、魏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一件驚人之舉。

簡而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僭越稱王,周王的權威沒人管。之前各大國其實都是諸侯國,隻有周天子可以稱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所以戰國中後期的君主的諡號都是XX王,而之前的諡號都是XX公、XX侯,(楚國例外,因其“蠻夷”發展迅速)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魯隱公、秦穆公等等。

徐州相王令楚威王憤怒不已,引以為奇恥大辱。史書記載其“寢不寐,食不飽”。因為之前天下的大國裏,隻有楚國君主稱王(吳越兩國因其蠻夷被中原各國人無視)。因此,楚王自覺都比中原各國的君主都高人一頭,雖然這沒什麼實際的好處,見麵打仗時,中原各國君主從來沒覺得他高人一頭而相讓一點,但這也能用以精神自慰,產生足夠的自我樂趣,不是嘛,現在這個沒了,楚王不生氣才怪。

楚王生氣的時候,天下其他各國,也有不少人是十分生氣的。當然,對這件事有資格生氣的,也都是那些自居為文明禮儀大國的國家君主。比如,趙國君主,燕國君主,韓國君主秦國君主等人。本來嘛,這些人和魏齊兩國君主,大家一齊稱公或者侯的,名份上都是平起平坐的。

但現在,這兩個家夥突然跳出來,互相稱王了,這豈不是說這兩個家夥要爬到大家頭上去了?這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於是,這些人就很生氣。後果,那當然很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