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這麼一個郡,首先要了解的,當然是民生狀況。而了解民生狀況,首先便要了解人口數目。因此,張佑首先便招來民房吏目李景標上前問道:“本郡有多少人丁,你且說說看。”
那個民房吏目名叫李景標,見新任郡守首先問到他,不由得心裏一陣緊張,又一陣激動,大聲回答道:“回郡守大人,本郡原本有十三鄉,三個月前劃出鄞鄉,現在總共有十二鄉,每鄉十亭,每亭十社,每社二十五戶,每戶男女壯丁四人。總計有十二萬人。”
張佑大感奇怪,問道:“你確定剛好是十二萬人?不多不少?每鄉每社,每家每戶都是你報的那個數?”
民房吏目李景標本來非常激動的笑臉不由得僵住了,很是尷尬地說道:“這個就不知道了。我又沒每鄉每社,每家每戶地去數人頭,這怎麼知道?”
張佑怒道:“你沒去數?那你這數字那裏來的?”
那民房吏目李景標倒是答得飛快:“一百五十年前,句章城剛剛建成,句踐大王下令在句章安置這麼多人,並且造了戶籍黃冊。這黃冊上上麵一直是這個數字,沒有改動。”
我暈,原來民房吏目李景標剛才報上來的數字,原來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並且也不是在當地實際統計的數字,而是想要在這裏安置民眾的數目。
想到這兒,張佑又問道:“那當時在這句章安置了這麼多民人麼?”
那民房吏目李景標搖頭道:“怎麼可能?這十二萬壯丁是打算句章安置滿的總數。實際上,我們越國一直是地廣人稀,當時全國人數總共才一百萬人上下,怎麼可能安在我們句章就安置十二萬壯丁?當時在這兒安置的青壯人數,不足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十二萬的十分之一,那就是一點二萬人了,沒想到當時弄得人口這麼少。
張佑歎了一口氣,問道:“那句章現在實際人數是多少?”
那民房吏目李景標有點兒惶恐地說道:“那就不知道了。每鄉打個三四折,三四千人總該有的吧。總人數四五萬人應當有的。”
張佑說道:“那原來戶籍黃冊有什麼用,燒掉。從明天開始,你們民房一家一戶的統計人口數目,編製真實的人口統計數據。”
邊上的文修連忙進言道:“主上,不可。那戶籍黃冊數據雖然不真實,但是你每年都要按照上麵的數據向會稽進貢賦稅。”
張佑怒道:“不是說本郡免丁賦田賦的嗎?”
文修答道:“你不是領主麼?總有辦法弄到錢糧來源的。雖然大王把下麵的民眾國人免於丁賦和田賦,但是加在了你的頭上。你仍然要按照上麵的數字向會稽進貢賦稅。”
張佑問道:“這知誰說的?”
文修答道:“給你的任命句章郡守的王書上說的。”
天,這不是要代交丁賦田賦?還四五萬人的地方卻要交十二萬人的份額,這不是坑爹麼?讓我當句章郡守,倒底是獎賞我呢還是坑我?張佑如是滿腹鬱悶地想道。
接著張佑問道:“居然這樣?那我這句章郡守不幹了行不?”
文修說道:“主上說笑話嗎?這王上所命,豈能說不幹就不幹的?”
張佑無奈,隻好問道:“那我這郡守幹得好,把句章發展起來後,會有怎麼樣獎賞?”
文修說道:“那樣的話,王上會給你什麼樣的獎勵我不知道。但王上為了控製句章,一定會把你調走,另外派人來就任句章郡守的職位。到時候,對你的獎勵,也許是調到某一個大縣當縣令吧。”
張佑又問道:“那我要是幹得不好呢?”
文修想了一會兒,說道:“那恐怕你得一直幹下去,用自己領地內製鹽所得收入,補貼句章的開支。”
張佑極其鬱悶地問道:“那我應當幹好呢?還是不要幹好?”
文修說道:“這個要看主上你怎麼想的?”
注[1]:我實在是找不到先秦時期官府內部組織機構的資料,尤其是越國的,更找不到。所有的官吏名稱和官府組織機構,隻好盡量借用其他國家的,或者後世統一王朝的。如果有方麵資料的朋友,請幫忙提供一下,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