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還是製鹽(2 / 2)

蓉娘說道:“販賣鹽的,當然不隻是計家。還有馮家,苦家也都販鹽。隻是另外兩家做得沒有計家那麼大。而且或許嫌我們這裏太遠,也或許是計家使了手段,他們兩家不來這裏收鹽,所以,我們煮出來的鹽,便隻好賣給計家。不過,計家還好,給的價錢還算公道。”

張佑想了想,再問道:“那計家給的是什麼價錢?”

蓉娘說道:“煮出來的細鹽,三個雙孔戈幣一斤。鹽田上曬出來的粗鹽,三個單孔戈幣一斤。”

張佑說道:“這鹽還分煮的曬的?”

蓉娘說道:“那當然啊。煮的較好,但很費人力的柴薪,所以價格較高。曬的不怎麼費人力,但滲了太多沙子,較差。所以便宜。”

張佑說道:“那你先給我說一下這兩種製鹽方法。”

蓉娘點頭答應,接著便給張佑介紹了這個時代的製鹽方法。

第一種方法,煮鹽法:就是先把海水裝進了一個大桶沉澱,把近岸海水中的泥沙濾出,就成了鹵水,再盛進一口陶製大鍋裏,用柴禾在陶鍋下麵猛燒。要燒上一天一夜,一大口陶鍋的海水方才全部燒得蒸發掉,便得到了海鹽。這就叫做煮鹽法。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鹽顆料較細,當時叫做細鹽。這一技術,在中國使用了幾千年,直到清未西歐列強洋鹽入侵,方才被淘汰。不過,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鹽,雖然在當地叫做細鹽,品質而論是最好了。但在張佑看來,顆粒仍然是非常的粗,還是很泛黃,顯然,海水中的泥沙,顯然並未完全過濾幹淨。而種這種方法,成本非常的高,製作出來的鹽,價格很貴,這個時代,隻有少數富裕階層才用得起。

第二種方法:便是海邊挖一個大鹽田,等漲潮時節,讓海水引入鹽田當中,經沉澱後,再經陽光曝曬出鹽。這種方法,非常節省人力。不過,這個時代的鹽田,就是像是一個不種稻的水田,池底也是淤泥,滲水問題無法解決,在曝曬過程當中,鹽水大量的滲漏,真正能夠結出鹽粒結晶的也比較少,顆粒很大,還和池底淤泥糾結在一起,整個就非常的黃,甚至有些曬鹽工人,還主動往鹽裏滲沙土看樣子,那沙土含量簡直要超過百分之五十。蓉娘介紹這種方法時,還把經佑帶到海邊的一個鹽田。指給張佑看。還抓了一把鹽給張佑細看。

張佑看了,忍不住指著這種大粗鹽吐糟:“這是鹽呢還是土?這鹽能吃麼?能有人來買麼?”

蓉娘說道:“這怎麼不是鹽了?你看不起人不是?土能有鹹味麼?告訴你,大部份的庶民,吃的都是這種曬出來的鹽。因為那種煮出來的鹽,大部分人吃不起。”

張佑被教育的啞口無言。心想,這兩種鹽都太操蛋。能不能有什麼辦法加以改進,以提高質量呢?

想了一會兒,張佑說道:“如果我製出純白像雪一樣的鹽,一點也不發黃,那該賣什麼價格?”

蓉娘說道:“開玩笑,這鹽能弄得像雪一樣白麼?”

張佑說道:“你先別管能不能。隻說可能可能賣到多少錢就行了。”

蓉娘想了想,說道:“如果真有那種鹽的話,價格大概還可以提高五到十倍吧。”

張佑聽了,心裏一陣激動,說道:“走,回家想辦法,煮出雪白的鹽來。”

回到家裏以後,張佑看著煮出來,顆粒粗大,色澤發黃的細鹽,想道:這鹽這麼黃,顯然是黃色泥沙還未清理幹淨,未加過濾的緣故。

於是,張佑便問蓉娘道:“這鹽是怎麼煮的?”

蓉娘說道:“當然是從海邊挑水回來,沉澱一會兒,把沙子沉到桶底後,再把上麵的水,倒進陶鍋裏,使勁地燒,一直到水燒幹為止。”

張佑問道:“就這麼簡單?至少得等海水裏的沙土全都沉澱到桶底,水變清之後,才能倒進陶鍋裏煮啊。”

蓉娘說道:“這麼做,時間太慢,趕不及。以前也這麼做過,但是看似水清了,但是煮出來的鹽,仍然一直發黃沒法去掉。後來幹脆把沙子沉到水底就算數了。”

張佑不信,便讓人去挑了一擔海水回來,放在那裏,準備等海水澄清後再煮一下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