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要點:大大方方做自己想做的事。都到這分上了,就不必再讓了。
到了當仁不讓的時候,必須不讓。
晁天王中箭而死,宋江很自然地繼承了晁蓋的事業與位置,做梁山泊主,眾英雄首領。如果這時他還不做,那就矯情了,會冷了兄弟們的心。所謂“天與不取,必降奇殃”,宋江當然深知此理,於是大大方方做了老大,當了梁山的泊主,實現了理想。
多次相讓之後,最後一次說什麼也不讓(你想我讓我也不讓),這乃是古今聖賢的做法。
堯讓舜,舜讓禹,都多次相讓,讓來讓去該坐那個位置的人還是沒再讓了,所謂“九讓一得”即此。
為了這“一得”,你必須忍住“九讓”。
晁蓋在世時,宋江何止九讓,如今當了王,實不為過分。
這次不讓好,不讓是原來多次相讓的理想結果。
晁蓋死後,眾人馬上要宋江坐第一把交椅,但他卻說道“誰殺死史文恭誰接位?”便怎麼也不坐這名不正,言不順的位置。
再三推辭,再三謙讓,最後怡然受之。
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做的也不錯。劉備第一次去請他,他不見。這隻是拉開了序幕,告訴他即將結束淡泊適意的人生,而要去政治舞台上唱戲。
第二次劉備去請,他更是有目的地躲開,試探試探劉備的心意。
及至第三次,又裝睡,再磨一下劉備的性子,把“三顧茅廬”的劇情一下子推上了高潮。
同樣,宋江在“眾頭領都聽了晁蓋的遺囑”後,並不先急著去坐第一把交椅,而是“每日領眾舉哀,無心管理山寨事務,”等著手下兄弟們自動揣摸他的心思。事實上事態也明擺著,根本不可能發生意外。
因為第一,正如軍師吳用所說:“都是你的手下,誰敢當此位?”
第二,“眾人多是哥哥心腹,亦無人敢有他言。”
第三,論資格、論輩分、論名望和論才幹,也該著宋江坐了。
如果晁蓋死後,宋江就迫不及待地坐了第一把交椅,顯然會引起眾人反感,他這麼謙讓一下就水到渠成,再無人反對?
晁蓋生時,宋江口口聲聲晁大哥;晁蓋死了,宋江還口口聲聲晁大哥,要完成他的偉業,並替他報仇,並不願坐晁蓋位置。
宋江都這樣了,眾人還有何話說?
宋江兵法:
1.越想得到的東西越要推辭。
2.伸手去取,不如讓別人送給你。
3.九次相讓,最後當仁不讓,大大方方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