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附錄媒體訪談(8)(1 / 3)

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蔡毅,相信這個男人的魄力和闖勁。因為他們曾聽過這個男人的一句話。

“用生命殺出一條血路。”蔡毅如是說。

人本,他的草根情結

談起蔡毅,人們總要談起他的過人之處。

“他的記憶力超強。無論事情頭緒有多複雜,他都能記得,幾個月前布置的一些小事,他都會通過下基層走訪了解實際效果。”

“他精力過人,出差回來,第一件事不是休息,不是回家看看,而是立即回到辦公室處理幾天來積壓的文件。”

“他中午從來不休息,晚上處理完公務還要上網查看總裁信箱,他對幾乎所有的員工來信都一一回複。”

諸如此類的讚美有很多。甚至,在一些人的觀念裏,蔡毅有些異於常人。

但熟悉蔡毅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人們看到蔡毅的記憶力,卻不知道他三年來寫得密密麻麻的幾大本工作筆記。那上麵或條目、或圖形記錄著有關西航樁樁件件的事情。

曾作為秘書和蔡毅相處過的謝寅樂說:“他也是個普通人。他能記住,是因為他操心;總是充滿活力,是因為他這人有‘一股氣’在。”

蔡毅的父母都是成都市的教師,在那個舉國癲狂的時代,他的父母被下放到鄉鎮支教,又被打成“臭老九”、“走資派”,在鄉村公社被批鬥、遊街。在旁人的白眼和侮辱下長大的蔡毅,更加明白苦難對於人意味著什麼,也更加明白人的含義。

2006年的一天早上,蔡毅像往常一樣提前上班,張麗在辦公室門前攔住了他。

那個時候,她已經走投無路。

從2004年起,張麗的家庭是在噩夢中度過的。她的女兒得了白血病,張麗一家人傾盡全力來挽救這個家庭的希望。但孩子病情危急時每天的醫藥費高達8000元,為了籌措這筆錢,張麗已經傾家蕩產。那時候,她走遍了社會公益組織和婦女兒童保護組織,所得到的答複都是同樣的——無能為力。

近乎絕望之下,她來找蔡毅,說:“蔡總,我有一件小事隻占用您五分鍾的時間。”

8點半,蔡毅召開緊急會議,他在會上宣布了兩件事:一,成立“西航扶危幫困基金”,通過單位和個人的捐款,構建企業職工幫扶製度;二,將集團公司剛剛頒發給他個人的“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獎金20000元捐獻出來,作為該基金第一筆捐款。

張麗回憶起那個時候,非常激動:“那天之前,我從沒見過蔡總,但他把企業職工的家事看得如此重,是我沒有想到的。在我彷徨無助的時候,還是西航這棵大樹靠得住啊。”

今天,雖然孩子已經因為病重不治而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因為她才誕生的“西航扶危幫困基金”已經收到捐款280多萬元,累計實施扶危幫困救助人數達到150人,這是孩子短暫的生命留給人們最為珍貴的禮物。

西航的職工談到“基金”,都認為:“不管是捐款者,還是被救助的對象,都在這個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企業大家庭的溫暖。大家都覺得,如果我或我的家人有一天也發生了不幸,背後還有成千上萬雙手在支撐著自己。”

正如蔡毅所說的,“成功的企業應該是一片充滿愛心的沃土,企業家的工作就是在陽光下耕耘。每一位員工都應該帶著一顆對生活、對工作、對社會的愛心來參與企業的發展,企業家要培育這些充滿愛的心靈的種子,讓愛心在每一位員工的心裏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凝聚成一股力量。這樣,企業內部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重視人,重視人的力量,重視人的“愛”,是蔡毅管理工作的初衷和歸宿。在西航,蔡毅提出管理者要“耕心”,企業員工要“三愛”——愛自己,愛集體,愛產品——將人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正所謂“小企業做事,大企業做人”。

蔡毅還在渦輪院工作的時候,就經常對人說:“不能把員工當成完成任務的工具,而要把完成任務作為員工成才的舞台。”到了西航,他更讓大家樹立起一種思維,即在人力資源變化不大的狀況下,實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依靠“大人才觀”把現有員工的潛能挖掘出來。

年過半百的趙衛平是西航的內衛,一直非常愛好武術,他最擅長的是一套愛國拳法——戚繼光為抗倭開創的“指東拳”。2006年,在一次全國大賽上的獲獎讓蔡毅認識了老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