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林小能跟遠在新加坡的JAM通了個長長的電話。
過了兩天,總部緊急召回TOM述職,林小能想這次自己總算沒站錯隊。沒想一星期後,TOM從總部全身而退,並捎回總部意見:鑒於中國區和亞太區的現實情況以及中國區地位的重要性,總部決定將中國區獨立出來,與亞太區變成平級關係,JAM和TOM各自分管,直接向總部彙報。
林小能沒敢等總部的正式文件下達就速速辭了職。
中階:職場中層“圈套”破解攻略
站隊永遠是辦公室政治的主題詞。因為但凡政治,必然涉及路線鬥爭。若有一天你能站在一個足夠高的角度,就會發現老板們其實都在玩平衡遊戲。老板們希望下屬們彼此有所牽製,這樣的好處就是:
1.或許有鯰魚效應,能激發企業的活力。
2.萬一下屬都凝成一股繩了,老板的位置就難坐了。但凡能炒掉教練的球隊,就是因為主力球員都團結在一起。
許多老人說,在辦公室路線鬥爭中,要做鴕鳥,保持中立。保持中立似乎是一個好主意,因為這樣就能進入“看戲模式”,說不定還能鷸蚌相爭,撿一個便宜。但根據我的經驗,辦公室的鴕鳥更多的時候是兩邊都得罪。獲勝的一方也不會選擇這個鴕鳥,他們會想,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裏?
辦公室裏的角力,或許兩邊都想拉你入夥。這就是所謂的站隊的選擇。有人說,站隊就像選老婆,比眼光更得比運氣。又有損友揶揄道,站隊就像在人生道路上行車,你選擇好道路後,卻總是發現旁邊的道比你走得快,但你卻已經不能改道了。
我的答案很簡單。在職場中,我們隻要做一個職業化的人就能立於不敗。所謂職業化,就是角色化。我們每個人在辦公室風雲中都是一個演員,其實都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任何選擇都有一個底線:不損害公司的利益,不超越你的職責所在。當然這個時候,你前期廣泛播種的人脈就起了確定性的作用。每次路線鬥爭其實都存在一個深刻的意義,如果你的嗅覺足夠靈敏,就能察覺得到。
三、職場高層的“爭權”迷局
吉米是A公司某部門的高層,海龜,家世好,帥,有能力。本來一切風平浪靜,沒想到A公司和B公司合並,他成了副職,上麵多了個上司劉建平。
合並後第一天上班,吉米開著他的寶馬X7來了,也是湊巧,就停在劉建平的桑塔納旁邊,劉建平心裏很不是滋味。這麼一比較,他覺得自己的劣勢是全方位的。學曆隻是個二流大學的本科生;英語雖然不錯,卻也是Chinglish,肯定沒法兒跟吉米這種海龜做比;思考方式上,他是老套路,吉米是MBA的國際化模式,大家更吃吉米那套洋墨水。最關鍵的是,AB最大的頭兒就是原來吉米的直接上司,他被夾在中間顯得很多餘。吉米野心勃勃,團隊擁躉,劉建平看起來朝不保夕。
就連劉原來的老部下也紛紛向吉米示好,吉米見此,更是鋒芒畢露,事事由他主導,並直接向他原來的上司——劉建平現在的頭兒彙報,要資源。劉建平周旋其中,處處顯得低眉順眼,對上司言聽計從,同時,也不跟吉米爭高低,反而有意將吉米的高調捧得眾人皆知。
吉米不知道,他的高調讓昔日的老板也開始不高興.他覺得你現在對你的上司可以如此,有朝一日等你翅膀硬了也會如此對我,他擔心吉米失控。於是,老板反而對劉建平的印象一天天好起來,也開始倚重。
半年後,吉米犯了一個失誤,但損失和收益其實原本可以相抵,沒想昔日的老板卻照章辦事給予懲處,吉米正春風得意事事張揚,哪裏容得這“怨氣”,轟轟烈烈辭職走人。於是這出戲裏,有兩個人真正鬆了一口氣。
高階:職場高層“圈套”破解攻略
在職場的遊戲中,勝利的人往往是那些低調的人。因為高調的人往往有太多對手,低調則可以伺機而動,後發製人。
能上升到玩辦公室政治的人,都已經從職場菜鳥晉升到了老鳥九段的級別。在這種人麵前,你動一下,他就能知道你後麵的招數是什麼。老板就是老板,雖然在你眼裏他很不濟,但能坐到這個位置就是他的本事,不服不行。
在這裏我要再次強調和諧的標準:在家裏不和老婆鬥、在單位不和老板鬥。
辦公室政治也許無法避免,但隻要遵循“不八卦同事、不追求所謂的公平、不搶領導的風頭”的“三不”原則,便也能在曲折的職場道路上前行、成長。
(摘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