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京郊,紅山腳下,置身校園,他耳邊不時回響起接受任命時組織賦予的鄭重囑托:“國防大學辦學治校的水平怎麼樣,主要看能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你到任後,要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突出出來,這是個新課題。”
王喜斌找來大量資料,對古今中外教育類書籍、國防大學曆經80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教學規律性內容,全部進行仔細研讀,提綱挈領,迅速適應新環境,完成角色轉換。“我側重學習戰略、戰役,包括戰術理論,要研究新時期部隊的特點規律,研究製勝的基本法則,這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談及對國防大學新時期這一發展戰略的落實舉措,王喜斌首先強調:“欲育賢才良將,必先鍛造名師。沒有名師就很難成名校。”
在培養本校名師基礎上,憑借敏銳的判斷力和全局的思考力,王喜斌進一步提出開放性辦學模式,“以明天的戰爭,設置今天的課堂。”王喜斌常以此言提醒大家,理論教學不能脫離未來戰爭的實際需要。而他身為校長,也同樣將身先示範,深入部隊進行深層次的調研。
不止於紙上論劍,還上沙場親自點兵。不久前,在某戰區進行的信息化條件下聯合反空襲戰役演習中,國防大學的學員們以“角色”身份,充當“紅軍”、“藍軍”指揮員,沉浸於虛擬的戰場中,縱橫陸、海、空、天、電等多維戰場,進行逼真的廝殺。“集全軍之力、全國之智,不為所有,但為所用。”談及國防大學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中的實戰問題,王喜斌如是介紹道。
在善學善思中前行
熟悉王喜斌的人都知道,他是愛學習的人。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上將,從中學畢業在生產隊務農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畢業,並成為中國國防大學校長……一路走來,崗位變動,職務不同,學習的習慣多年來從未改變。
王喜斌經常談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拓寬人的胸懷。作為領導者來講,通過觀念的改變,眼界就會變長,眼界的長度決定人的前進力度,因此勤於學習,執行力、行動力都會有所提高。學習可以增加思想的高度。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所以眼界的長度、胸懷的寬度、思想的高度,是一個通過學習積累、觀念轉變來給你提供的基礎性條件。”
2010年7月19日,國防部八一大樓氣氛莊重熱烈。中央軍委晉升上將軍銜儀式在此舉行,王喜斌赫然在列。上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和平年代可以授予的最高軍銜。憶及輝煌一刻,王喜斌內心欣慰之餘,倍感職責之重:“當時心情肯定是非常興奮的,但興奮過後考慮更多的是責任。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不辜負組織上對自己的關懷和肯定,不負信任,在有限的從事部隊工作的時間裏能夠多做點什麼。”
(摘自《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