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局勢與外交對策
本刊關注
作者:馬振崗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牢牢記住發展這個戰略大局,麵對攪亂中國的地緣環境、打亂中國的發展規劃和部署的企圖,我們需堅定與鎮定,而不是焦躁與浮躁
我國國際環境嚴重“惡化”了嗎?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之後,世界局勢一直處於錯綜複雜的變化之中,國際關係經曆著深刻的變革與調整。主要原因是,隨著全球化、多極化和信息化的持續發展,美國等守成大國與中國等新生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守成大國長期享有的絕對優勢逐漸消逝,出現了他們所謂的“不平衡”。中國崛起之迅猛,國際地位和影響提升之顯著,均出乎西方世界的預料,引發他們對中國崛起的疑慮、緊張和擔憂。為了維護傳統優勢地位,牽製、遏製和防範中國的持續發展,成為美國等國全球戰略調整的主要考慮和目標。
近年來,美國高調推行所謂亞太地區“戰略再平衡”,加大對亞太的外交和軍事投入,竭力製造和宣傳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不擇手段地挑撥亞洲國家同我國關係,策動一係列麻煩事件,以期攪亂中國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美西方輿論別有用心地散布中國具有“控製亞太”的擴張企圖,對外更加“強硬”和“粗暴”,對周圍國家構成“威脅”,為美國調整亞太戰略製造借口,並極力渲染中國外交處於“孤立”等。麵對各種新挑戰,國內也有人認為我國國際環境嚴重“惡化”,甚至質疑我國的對外原則和外交政策。
如何看待我國國際環境,不僅涉及有效應對外交挑戰的問題,而且關乎我國發展的總體戰略,需要全麵準確地加以評估。
形勢雖非一片光明,也絕非黑雲壓城
判斷國家的國際環境,不能僅看一時一事,而需要全麵觀察和綜合分析。這幾年,主要緣於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和相關行為,朝鮮半島以及南海、東海地區風波不斷,事端頻生,確實對我國周邊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不小衝擊,給我國外交增添一些新的複雜因素。但總體來看,這些仍是局部問題,我國包括周邊在內的國際環境全局依然良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曆史上,我國至少有三個時期處在相當惡劣的國際環境中。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安全上包圍的敵對政策。我國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抗美援朝,與美國及其追隨者打了一場熱戰。那時的國際處境確實艱難。二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有蘇聯在我國邊境陳兵百萬,南有美國侵越戰爭炮火,西南邊和東邊也不斷聽到反華叫囂,可以說四周都麵臨著安全威脅。三是1989年中期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借國際棋局大變之機,掀起一陣猖獗反華浪潮,對我國實行全麵“製裁”,企圖“以壓促變”,頗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意味。至少有兩次,中國都麵臨被原子彈打擊的風險。在那樣凶險的情況下,我們都冷靜估判形勢,堅定而沉著地應對挑戰,最終都扭轉了局麵,成功地擺脫逆境,更加自信地向前發展。我國目前國際環境雖也出現一些挑戰,但與那些時期的嚴峻局勢相比,則有天壤之別。
從我國外交的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四大領域來看,更是成績昭著,影響深遠,顯示出我國擁有有利的發展環境。盡管挑戰增多,但基本上仍是機遇大於挑戰。
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雙邊關係健康穩定,處於良好發展態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持續強勁發展,政治和戰略關係不斷深化,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日益擴大,展現出更密切、更廣闊的合作前景。中歐關係穩中有進,雙方互利合作基礎堅實,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對我國認識加深,發展與華合作的積極性明顯增強。我國與巴西、印度、南非等發展中大國曆史經曆與發展任務相似,彼此共同語言多,發展務實合作的願望強烈。經過“金磚國家”四次峰會,相互了解和交流加深,增進了之間的互利共贏合作。
中美關係曆來具有複雜的兩麵性,合作與摩擦並存。目前受到美國大選政治的負麵影響,雙方一些矛盾和分歧被人為地擴散,噪音較多,嚴重損害雙方戰略互信的建立和兩國關係氣氛。但客觀現實是,現在兩國無論各種交往的層次和頻率,還是實質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美各有自身利益的訴求,但雙方利益日趨交融,領域廣闊、規模龐大、利害關聯的合作,對兩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合則兩利,鬥則共損”。盡管有些消極因素在“發酵”,合作依然是中美關係的主導方麵。兩國正在探索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前景,表明“中美衝突”並非必然趨勢,更不是雙方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