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以大氣派、大視野取勝。翻開《古蜀》的人將擁有神(西王母)的眼睛,以一種神性的、母性的目光鳥瞰時空,慈愛、平靜,多少帶點宿命的感傷。在她的注視下,時間之河緩緩流過,曆史畫麵一頁頁掀開,天界與塵世、神女與凡人、創造與毀滅、奮爭與宿命互相交錯,因而作品既具有空間的廣闊,也具有時間的深邃。
《古蜀》的故事以奇異瑰麗的古蜀文化為背景。作者把豐富的古蜀文物(以金沙和三星堆文物為代表)、中國古代典籍中對於古蜀文明的點滴記載,以及華夏先民留下的昆侖神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繪出了一部有關生存、愛情、友情、戰爭、尋根的壯麗的百米畫卷。古蜀文明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文明,尤其是青銅雕像中的縱目、鳥爪、幾何圖形的麵容是如此奇崛詭異,以至於人們常把它同外星文明聯係起來。實際上,古蜀文明是大中華文明的一支分流。據考證,古蜀文明很可能是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先羌)南下建立的,而華夏文明是先羌的另一支流向東發展而建立的。幾千年中兩者縱然已經漸行漸遠,卻是同源的,其後又重新合流。《古蜀》中既描繪了古蜀文明的奇特,也昭示了它同華夏文明的血肉聯係,因而作品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的底蘊。
在《古蜀》中,作者再次展示了他過人的想象力和他靈動的才華。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古蜀文明的點滴記載,神話的虛幻折射了變形的曆史,如“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如“荊人鱉靈死,其屍隨水上……靈至汶山下,複生,起見望帝(即杜宇)……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望帝去時子圭鳴,故蜀人悲子圭鳴而思望帝。”這些半神話半曆史的記載,在《古蜀》中全部化為機智的情節,天衣無縫地織入故事中,絕無牽強凝滯之處。這裏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古書中關於望帝與鱉靈妻私通的記載,這段記載是負麵的,但作者把它巧妙地轉化為神仙姊妹易嫁的情節,既保留了古書記載的梗概,又契合本書唯美的整體基調。
《古蜀》又以絕美的畫麵見長。當你通讀本書,你會像化為鳥身的金鳳朱雀那樣,俯瞰著壯美的神州大地:江水咆哮的長江三峽、白雪皚皚的高山、像神仙寶鏡一樣靜美的高山湖泊,以及被一棵巨大神樹覆蓋的昆侖神山。而且你的視野中不僅是這些靜景,還有應接不暇的動態場麵:鱉靈兄妹靠江豚之力逆向越過灩澦堆的急流、娥靈以一把小匕首與虎王對峙、奇特壯美的古蜀祭典、神仙姊妹化為鳳鳥在雪山湖泊上空拋擲戲耍偷窺她們洗澡的杜宇、鱉靈勘察山勢時在懸崖上與猴王搏鬥、神仙姊妹化為鳳鳥合力帶鱉靈上天觀看水勢、遵照古風的**采玉、氣勢磅礴的火獸陣……而金沙文明最著名的代表、中國文化遺產的國家級標誌,太陽神鳥圖案,也在本書中化為神仙姊妹繞日飛旋的動人場景。這些畫麵極具動感,也使這部小說極具轉化為電影大片的潛質。如果有眼光的製片人把它轉化為電影,相信它會成為中國版的阿凡達,而且比阿凡達更多了曆史的厚重。
《古蜀》的文字曉暢平易,清新淡雅。其中雜糅了不少典故,也含著古漢語精致雋永的韻味。“大白鯨“征集活動的專家評審團在審閱這部小說時,曾擔心本書的文字稍深了一點兒,也許不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為此,活動組委會特聘了小讀者評審,每篇入圍的小說都由三位小讀者評審再次審閱,給出評價。而閱讀過《古蜀》的三位小讀者評審都給出了最好的評語:超級喜歡。有了他們的認可,《古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