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汝民:在現實中,很多創新並不是起源於事先規劃的一套係統的設計,而是起源於一些事件不斷解決的一點點地累積。同樣,天津港的上市也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完成的,是經曆了一個逐漸蛻變的過程。天津港通過兩步棋邁進資本市場。一是對下屬的儲運公司進行股份製改造,成立了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又於1996年實現了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二是天津港下屬的兩個公司隨天津發展1997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其後天津港的下屬企業不斷地進入A股上市公司,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也於2006年實現了分拆上市。
從集團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有一些經營性資產沒有進入上市公司,主要是因為這部分資產的盈利水平不高,如果將這部分資產現在就注入上市公司,就會拉低上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但是,我們會不斷培育這部分資產的盈利能力,一旦條件具備,這部分資產也要不斷進入上市公司。我們正在籌備建立一個產業投資基金。建立產業投資基金是我們在資本運作方麵的一個新嚐試。同時,我們也會把基金的運作和上市公司的運作進行有效的銜接。比如,有的項目遠期盈利情況比較好,而近期盈利水平不高,這樣的項目由上市公司直接投資就會降低上市公司收益率。對這樣的項目可以由投資基金做前期投入,待它有了較好的盈利水平時,再由上市公司進行收購。
從1994年在香港擁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以來,天津港就開始了與資本市場的“親密接觸”。今天,天津港的很大一部分優質資產都已經納入上市公司旗下。在這個過程中,天津港一直強調“乘勢而上”,建立了一個螺旋提升的良性循環——先將部分資產上市形成一個殼,然後不斷將符合上市要求的優質資產注入,同時通過一係列管理措施,將一些盈利能力不強的資產進行孵化,使其變成優質資產,再注入上市公司。這樣,能夠保證上市公司資產的質量,這與通過打包方式進行企業整體上市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這種方式更好的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提升了公司價值和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隨著上市公司的勢能不斷增強,其慣性就不可遏止,會以更高的速度帶動企業優化資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過程告訴我們:要在金融市場上找錢,絕不是一“圈”就來那麼簡單,資本運營的核心是高信譽度的企業形象,而這背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循序漸進的提升公司資產質量,改善內部經營管理,由此培育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其中就體現了資本運作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
與商品的價值一樣,公司價值必須經過資本市場的評價,由價格體現,所以上市公司價值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由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計算。從這點來說,公司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取得投資者、特別是投資機構基金經理們的支持,吸引他們成為長期投資人,公司才會成為基金投資組合的核心部分。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建立了良性循環,增強投資者長期持股信心,企業價值才會被投資者了解並認可;公司股價就將建立在堅定的投資者信心基礎上,資本市場才會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提供資金,一個謀求長遠發展的企業才會產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中國的資本市場起步比較晚,1990年才陸續建立起深圳和上海兩個證券交易所。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很快。對於國有企業來說,資本市場的作用在於,國有企業可以通過進入資本市場,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同時通過企業不斷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得到市場的認可。然而,天津港從操作上采用了類似於“溫水煮蛙”式的變革方式,通過試點,推廣,再進入上市公司固化,這是一條軟化、同化、固化的道路。是一種適合國企的穩步推進、連續實施,以量變推動質變的操作手法。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對於中國的國企進入資本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