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價值和實現途徑
文化藝術
作者:田瓊 鄧皖寧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談到:“青年學生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綿延和變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基因和思想理念。當代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高校作為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陣地,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做好新時期大學生德育工作。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價值
(一)促進大學生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經過多年積澱,其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化思想,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它的理念是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品格的提高。傳統文化思想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教育人不僅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品德,更要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和氣質的培養,最終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內涵豐富,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包含著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積極上進的思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蘊含著團結包容的思想;“仁者愛人”、“與人為善”蘊含著博愛、和善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蘊含著大公無私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則不立”蘊含著誠實守信的思想。這些思想和理念,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與時俱進。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弘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都有利於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和優良人格的培養。
(二)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之林,最重要的是我們5000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包含著愛國思想。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中,每當中華民族麵臨危難之際,中華兒女都能夠挺身而出,為祖國排憂解難。他們重視國家的興衰與榮辱,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能夠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夠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唐朝的王昌齡寫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宋代的民族大英雄文天祥曾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歎;大思想家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號召;毛澤東同誌寫出的“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這些無不體現了中華兒女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增強大學生誠實守信觀念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是君子待人處事最重要的道德準則。古代聖賢提出了許多誠信方麵的言論,如:“君子坦蕩蕩”、“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信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當代社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某些方麵出現了信用危機。一些大學生也表現出誠信缺失。比如:為了考得好成績,在考試中作弊;惡意拖欠銀行貸款;網上抄襲畢業論文;騙取國家助學金大肆揮霍等等。這些失信行為都切實存在於大學生當中。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學生誠信檔案,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但若想從根本上杜絕失信行為的存在,還應該從大學生主觀意識改變著手。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