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結構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之一。金字塔結構下終極控製人通常以較少的現金流權獲得對公司的控製權,理論研究表明現金流權和控製權的分離會產生嚴重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導致組織結構無效率,但已有的經驗證據顯示金字塔結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嚴重的背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金字塔結構是否產生嚴重的代理成本?金字塔結構組織具有何種潛在優勢?金字塔結構是否有損公司價值?這些相關的問題都需要細致的理論分析和經驗驗證。本書主要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從理論建模和實證檢驗兩個維度對金字塔結構的成因進行解釋,並從投資決策、資本結構、現金股利和公司價值等方麵,對金字塔結構可能產生的經濟後果進行經驗驗證。
第一,本書將融資約束和破產危機置於統一的研究框架,拓展了Almeida and Wolfenzon(2006a)和Riyanto and Toolsema(2008)的工作,構建了終極控製人對公司控製權結構選擇的決策模型,對模型進行了求解並給出了研究推論。進一步利用我國中小民營上市公司的數據對模型的推論進行了經驗驗證。該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表明公司組織結構具有內生性,公司初始成立時受到的融資約束與成立後可能發生的破產危機是影響組織結構選擇的重要因素;二是發現國家宏觀製度環境是重要的,公司承擔的稅率越高,公司越少可能被金字塔結構控製,股權分置製度下公司更多地被金字塔結構控製;三是證實金字塔結構是最具柔性的組織結構,高的控製權私有收益是金字塔結構伴隨的現象,金字塔結構下,終極控製人有激勵通過雇傭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向外部投資者發送不掠奪的信號。
第二,本書從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兩個視角研究了公司的投資扭曲行為。理論上構建了公司投資決策模型,表明融資約束會導致公司投資不足,控製權私有收益會導致公司投資過度,公司被金字塔結構控製可能減輕投資不足,也可能加劇投資過度。實證上基於Richardson(2006)預期投資模型,利用我國民營上市公司2007~2009樣本數據,研究表明自由現金流與投資不足顯著負相關,與投資過度顯著正相關。本書為企業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從投資的視角證明了金字塔結構的柔性價值。
第三,本書利用中國民營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平衡麵板數據,實證檢驗了終極控製人現金流權、現金流權和控製權分離程度與公司負債行為的關係。本書利用股權分置改革客觀導致的所有權結構時變特征信息,用Hausman檢驗對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了選擇,避免了目前大部分研究利用橫截麵數據最小二乘回歸或多年度數據混合回歸模型可能導致的模型設定錯誤。本書的新發現主要有兩點:一是終極控製人現金流權與公司負債正相關,現金流權和控製權分離程度與公司負債負相關,此發現支持外部股權和負債是替代性的融資方式,不支持金字塔結構下控製權和現金流權分離導致終極控製人在資本結構選擇上具有代理問題的假說;二是公司風險在IPO類公司樣本回歸模型中係數顯著為正,而在非IPO類公司樣本回歸模型中係數不顯著異於0,此結果從另一個視角證實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
第四,本書從股權分置改革前後公司現金股利支付差異的新視角,對股權分置改革前現金股利的控製或掠奪效應進行了解讀。本書發現股權分置改革前較改革後公司明顯具有高的派發現金股利的概率和高的現金股利發放數額,而且結果隻能用股權分置製度下現金股利是終極控製人掠奪手段的假說進行解釋。本書的創新在於沒有依賴有效資本市場假設條件下外部投資者對現金股利信號的解讀發現了高的現金股利是終極控製人掠奪手段的更客觀證據。
第五,本書引入處置效應模型(Treatment effect model),研究了金字塔結構與公司價值的關係。研究發現控製了樣本的自選擇效應後,金字塔結構對公司價值具有正向影響,這與目前大部分未考慮所有權結構內生性的研究發現的金字塔結構有損公司價值的結論正好相反。此結果支持了金字塔結構能夠替代缺失的市場或製度的理論預期,進一步證實盡管金字塔結構可能伴隨嚴重的代理成本,但本質上其是一種中性的控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