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村莊

螞蟻專欄

作者:張興梁

落日的餘暉從遠處的山頂柔柔的射過來,輕輕地瀉在空蕩蕩的小村莊。高大的柏楊樹影斑斑駁駁地披蓋在一間簡陋的土胚房上。

屋子裏,陳岩正對著桌上的調動報告勾頭沉思。

一年前,身為縣農機局工作員的他在全市“萬名幹部下基層,廣大群眾得實惠”的連鄉駐村浪潮中,背著背包,來到了這個名叫“鍋廠坡”的小山村。

鍋廠坡隸屬清水村。以前,這裏共有十幾戶人家,可現在這十幾戶人家都陸續遷出,隻剩下殘垣斷壁矗立在那裏,似乎要努力留住先前的記憶。

“唉,主要是條件太差,公路又不通,你不知道,前年,村民李得明修房屋,借了一匹馬馱水泥鋼筋,經過狹窄的手爬岩小路時,馬馱著水泥滾下深山溝死了,賠了兩千多元。李得明一氣之下,也卷起鋪蓋進了城。”村支記高誌朝滿腹無奈地說。

“你們怎麼不組織群眾修路啊?”

“修路?我們也想過,可缺乏資金,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但老實說,隻要路通,鍋廠坡還是有發展前途的。”高誌朝接著說,“鍋廠坡生得一種白膠泥,粘性特別好,是做沙鍋的好材料,三十多年前,這裏家家戶戶都做沙鍋,來買沙鍋的人好多,很熱鬧呢。”

高誌朝的話讓陳岩覺得眼前一亮。他提取了一包泥土樣品,馬不停蹄趕到縣農業局找專家化驗,得到的結論是此土適宜種植折耳根。他又立馬到折耳根種植基地去考察,回來後,投資種植折耳根。並在鍋產坡修了一間簡陋的房屋,住了進去。

經過一年的努力,折耳根種植非常成功。得到了縣委領導的重視,有意提拔他去到另一個鄉任鄉長。這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

陳岩走出屋子,看著依然空曠的村莊,依然泥濘狹窄的盤山小路,眉頭擰成了疙瘩。

第二天,一份請辭報告擺在了縣委領導的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