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樹立積極進取的老板心態——盡心盡力,熱愛公司(1 / 3)

正確看待批評

無論是在生活裏,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會受到一些來自不同方麵的批評。這些批評要麼來自我們的長輩,要麼來自我們的上級,也可能是我們的朋友或同事。一般而言,對於父母的批評,許多人都能夠正確對待,不管父母批評的對錯與否,也都可以接受,因為父母教子是天經地義。關係密切的朋友或交往不錯的同事,對於他們的批評,可以理解,即使當時理解不透接受不了,也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但是,對領導的批評就不同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有的當麵不說,背後說三道四;有的無所警示,滿不在乎,我行我素;還有的耿耿於懷,記恨在心,反目成仇等,反正受到領導批評心裏就不高興。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是誰,由於自己的工作作風、工作經驗、工作效率、工作質量以及其他方麵的原因,特別是因對領導的意圖領會不夠、客觀條件影響、工作能力所限、思想精力不夠集中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失誤在所難免,甚至還會出現完全錯誤的時候。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旦有人在工作中真的出現了失誤,任何一個領導,肯定都會站在全局的立場上,對下屬工作中出現的錯誤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和善意的批評,並會及時地提出正確的建議和補救措施。這個時候可能就會出現下屬不理解領導批評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對待領導的批評呢?

第一,正確看待批評。

老板對員工批評、指導是職責所在,因此,我們首先要建立的是自我反省的態度。再者,做事難免有疏漏,做得越多,做錯的幾率就越高。在某種意義上講,批評是領導對你的關注。正確認識和接受批評,得到的會比失去的多,把老板的批評看做是一種關心,是他對下屬負責的表現;看做是一種動力,時刻鞭策自己,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消極對待。如果把老板的批評看做是與自己過不去,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

老板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老板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員工應自覺維護老板的形象,特別是被老板批評時,一定要理智,一般情況下批評有三種可能:一是批評是對的;二是批評可能有部分出入,不切合實際;三是完全錯誤了。不管遇到哪一種情況,認真聽完別人的話是我們的基本素質。如果這時隨意打斷老板的話來辯解,甚至意氣用事,結果可想而知。隻有靜下心來才能有條件去理解老板所要表達的意思。為什麼會受到批評?批評價值在哪裏?我能從中學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如果是老板未調查清楚冤枉人了,可以用比較靈活的手段把一些相關信息傳遞給對方,或者事後進行解釋、澄清。

對老板的批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認錯,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當老板看到批評和指正過的事情很快得到了糾正,相信他會為你知錯就改、追求上進而感到高興,也樂意去關心、幫助你。反之,老板對你失望,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應有的信任。

作為上下級的關係,領導與下屬之間天天在一起工作,就好比是天天在一個家裏過日子的夫妻,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些摩擦也不為過。對個人來說,由於受自身文化學識、閱曆經驗、品德修養以及心態因素等方麵的局限,一些問題往往自己意識不到,對工作造成過失以至犯錯誤,因此受到領導的批評,也是在情理之中。應該說,作為一個領導,特別是一個有責任心、講原則,肯於對組織負責也對下屬負責的領導,在下屬出現錯誤時,應該及時地予以批評,而不是對其姑息遷就、放任自流。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犯了錯誤,出了問題,領導不聞不問,視而不見,甚至是“高抬貴手”放上一馬,表麵上看起來,這個領導真好,是個十足的大好人,而且也一定會落得下屬的歡喜,並會對領導感恩戴德,然而,這樣的領導是要不得的,他是在放縱我們,於無形之中使我們更加快速地滑向錯誤的深處。

正確的批評與幫助是個人成長進步的“助推器”,是保持奮發向上和正確發展方向的潤滑劑,當你思想“拋錨”時,批評會使你奮發進取,再創輝煌;當你盲目樂觀、自我感覺良好時,批評會使你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思想滑坡;當你不知不覺誤入歧途時,批評會使你懸崖勒馬,走上正道。

第二,要虛心接受批評。

有的人隻能接受表揚,而不能接受批評。一旦受到領導批評就覺得自己丟盡了麵子,自覺在同事麵前抬不起頭來,再也無顏麵見他人;更有甚者以為沒了尊嚴,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幹戈雷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一個凡夫俗子,犯些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可避免地要犯多次錯誤,關鍵在於犯了錯誤以後,特別是領導批評過之後,我們該怎麼辦?我認為,是要對照領導的批評去深刻地反省自己,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指導自己今後的工作和生活。

但恰恰相反,有些人就不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也就不會找出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自己工作中少犯錯誤,不犯錯誤。反而,覺得是領導不近人情,不給自己麵子,在找自己的“麻煩”。於是就開始同領導對著幹,在本單位中發牢騷、說壞話、說領導的“不是”,講領導的“隱私”,公開自己與領導的矛盾等。這樣做,危害是很大的,不僅有損領導的聲譽和威信,在不明真相的同事中造成負麵影響,而且可能造成內部的不團結,給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外,會給他人留下“你這個人不好相處”、“素質低”的壞印象,也給自己以後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最終損害的還是你自己。

因此,對待批評要有個正確的態度和寬闊的胸襟。一是不要把批評當成見,有些同誌之所以不願接受批評,就是錯誤地認為領導故意刁難,跟自己過不去,領導的批評是對部屬真正的愛護和高度負責的體現,如果你在犯錯誤時沒有人吭一聲,跌倒時沒有人扶一把,這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二是不要過多地計較批評的言辭和場合,隻要是批評對自己有幫助,就應該“聞過則喜”。三是不要小肚雞腸,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就要能忍受各種誤解和屈辱,要毫無怨恨之心,真正做到慎聽“好話”,善待“挑刺”。

第三,善於改正缺點和錯誤。

作為員工,特別是在工作中出現錯誤的員工,一定要正確對待領導的批評,虛心接受領導的意見,同時還應正確對待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一般來說,作為領導,在批評員工時,基本上都會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以及坦誠和負責的態度,因此,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過度緊張,也沒有必要有太多的想法,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去對待領導的批評,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千萬不要因怕受批評、丟麵子而不敢承認錯誤,推卸責任,甚至捏造事實編造假象,用大錯誤去掩蓋小錯誤,一旦遇到追得緊的領導,就用更大的錯誤去掩蓋錯誤,這樣一來,最後的結果就會使自己陷入由自己攪起的錯誤旋渦之中,且越陷越深,最終不能自拔,使自己的大好前程就這樣斷送在未來是很小的事情上,豈不可惜,甚至遺憾終生。

人的缺點、錯誤是客觀存在的,工作中有“過”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思過”、“改過”。缺點、錯誤和問題如同一個人身上的惡瘡,隻有敷藥去毒,方能痊愈。諱疾忌醫,惡瘡就會潰爛。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桓侯之所以“病入骨髓”而死,不是扁鵲的醫術不高明,而是桓侯不聽勸告,總認為“寡人無疾”,有的員工對待別人的建議、規勸和批評,不理解、不接受、不悔改,明知不對,依然如故,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最終後果不堪設想。一個肯於積極進步的人,就是不斷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過程。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離不開領導的批評教育,離不開人的幫助和不斷的自我塑造。當我們的一些行為發生偏離乃至出現錯誤時,有人及時給我們指出,使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及時地刹車,沒有進一步滑坡,幫助我們明確了方向,這是好事情。很難想象,一個不能正確接受他人批評的人,一個失去他人幫助的人,要想取得進步該有多麼困難,幾乎說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們犯了錯誤領導批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虛心接受,認真對待。不能因為領導的批評而產生逆反心理,更不能因為領導的批評而去曲解甚至是誤解領導的良苦用心。

也許,領導在批評我們的時候,立場堅定了一些,態度堅決了一些,語氣強硬了一些,措辭嚴厲了一些,但毫無疑問,也不容置疑,領導的批評是善意的,也是誠懇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意在幫助你不斷提升,不斷進步,可謂用心良苦,實乃苦口良藥,逆耳忠言。

幫助我們進步的人是真心愛護我們的人,是有恩於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謝這些真正愛護我們的人,感謝這些有恩於我們的人,感謝所給予我們的愛護,感謝對我們進步的幫助。

因此,請記住,我們一定要感謝批評,一定要感謝那些幫助我們進步的人。

跌倒後迅速爬起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年“十大改革風雲人物”之一的史玉柱決意在美麗的珠海蓋一棟自己的大廈,可在他一次又一次和總理握手之後,這棟原本18層的房子嗖然間被拔高到70層,史玉柱意氣風發地決心要蓋中國第一高樓,雖然當時他手裏揣著的錢僅僅能為這棟樓打樁。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這樣形容當時的史玉柱:“他意氣風發,向我們請教,無非是表示一種謙虛的態度,所以沒有必要和他多講。而且他還很浮躁,我覺得他遲早會出大婁子。”

正是在這樣的擔憂和預言下,巨人大廈很快坍塌下來。“當我真正感到無力回天時,就完全放鬆了!”這也是史玉柱,沒有其他人在負債2億元時還能避免崩潰。當時的史玉柱無力回天,好幾個月沒給員工發工資了,但是,史玉柱的核心幹部竟然沒有一個人因此離開。史玉柱在忠誠團隊的支持下,決心東山再起。

“巨人”何以說倒就倒?比較定論的分析有兩條。首先是投資重大失誤,其主因便是樓高70層、涉及資金12億元的巨人大廈。大廈從1994年2月動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請銀行貸款,全憑自有資金和賣樓花的錢支撐,而這個自有資金,就是巨人的生物工程和電腦軟件產業。但以“巨人”在保健品和電腦軟件方麵的產業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住70層巨人大廈的建設,當史玉柱把用來生產和做廣告促銷的資金全部投入到大廈時,巨人大廈便抽幹了巨人產業的血。

史玉柱曾經在1994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一段話:這一個階段我看傳記、黨史比較多一些,最深的感受是,辦一個企業與建立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非常相像,從黨史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越看越像。任何群體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都必須建立嚴密的組織,組織對於團體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認為現在的企業組織和新中國成立前四類軍事武裝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