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侗族大歌是這樣走出深山的(1 / 2)

侗族大歌是這樣走出深山的

書齋

作者:編者按

“互聯網+”會顛覆原有的行業分工,產生更多跨行業或邊界模糊的新生態、新產業,規則的改變將帶來意想不到的顛覆和創新。不論是新進入者,還是既有的企業,不進則退。《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從理論層麵、實踐經驗等多個角度,全方麵闡述了時代發展趨勢,對政府和企業轉型具有指導意義。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銅關村,村民們並不知道“互聯網+”的概念,卻被悄然卷入了這場“互聯網+鄉村”的變革中。

侗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約300萬。黎平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侗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國家級貧困縣。

侗族大歌,是黎平最著名的侗族文化形式,是侗族獨有的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藝術。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多少年來,他們就通過這樣的歌曲,將祖祖輩輩的故事、生活智慧和處事原則代代相傳。

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侗族大歌,是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引起轟動。然而,它的傳承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受到嚴重衝擊。經濟的壓力迫使大量侗族青年外出務工,老一輩歌師也慢慢老去,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麵臨著斷層甚至失傳的危機。

2011年8月,“銅關五百地方”的鄉民提出,希望在當年年底,由當地四個寨子召集2000名歌者,舉辦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侗族大歌演唱會——“十八臘漢歌會”。然而他們卻為活動需要的6萬元舉辦費用犯了難。

騰訊基金會通過與騰訊網合作開設一個專題,為這個活動征集200名網友觀眾,並由村委會向每個人收取300元費用,包他們吃住,一起見證這個將要發生在村裏的山水實景演唱會。兩年多以後,這種方式開始在網絡上廣泛流行,大家都管這叫“眾籌”。通過整合縣、鄉鎮的支持和騰訊網絡媒體的號召力,互聯網輕鬆完成了招募人的使命。

一場盛大的歌會不僅圓了村民的心願,更帶來了幾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在活動開始前一個月,村裏三分之二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辭工回家,準備這場前所未有的歌會;村委會組織的這次盛大活動,不僅沒有讓銅關像傳統村落那樣“一過節就要節後窮三年”,還為村寨帶來了14萬元的現金收入;當年村裏破天荒地有10位小夥子娶上了外村媳婦;因為活動通過騰訊網進行了圖片專題報道《活著·侗人秘境》,從2011年11月到2012年“十一”結束,村裏共接待中外遊客超過1000人次。

但是活動結束後,青年們又像候鳥一樣飛往廣東、福建等地打工,後來的遊人更多的是乘興而來,卻無法看到圖片中那樣眾人盛裝歌唱的絢麗場麵,侗族大歌被破壞的速度也比我們保護的速度要快。

讓村民唱下去,一次眾籌不能解決長久的問題。要唱歌,更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唱歌,首先要解決他們家門口的生計問題。當時,用生態博物館把侗族大歌保護下來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2014年11月22日,5600平方米的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開館試運營。也是在這一天,侗寨的近百名村民免費獲得了一部智能手機,並用它連接上了剛剛開通的移動互聯網。

“2014年11月22日,在中國互聯網曆史上應記上一筆。這可能是中國窮鄉僻壤的首個‘移動互聯網村’,也是騰訊的‘創世記’。”新華社高級記者、科幻作家韓鬆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