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鬆下談成功經營的條件(3 / 3)

當然,如果顧客要求的減價太過分,則實在沒有辦法接受;但對於合乎社會需要,所作的降低成本計劃,一定要全心全意地設法實現。

鬆下認為,唯有抱著“既然經商就不應該虧損,事實上也不可能虧損”的信念,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心中有一絲“偶爾虧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種念頭,就難免信心動搖,而在中途遭遇挫折。企業能否成長、也許就取決於經營者的基本觀念吧。

“在買賣或企業經營時,難免虧損”的這種觀念,隻能算是弱者的一種自我安慰。就買賣和企業經營的本質而言,隻要真正負責,再踏出一步,一定會有適當的利益。經營者應該具有這種最起碼的態度。

不是你替我銷售,因為你的公司是屬於我的;我的公司,也是屬於你的;是大家的公司,是社會的公司。

有一次,美國某大連鎖商店的副董事長,到鬆下公司來。目的是要來采購鬆下公司的製品。鬆下也特地和這位副董長見了麵,在交談中,特別讓鬆下感興趣的,是他說明中的一段:“為了經營這種商店,我們擁有七種基本精神。對重要的顧客,務必懇切對待,以這種精神,作為全店的指導原則。”

因此鬆下說:“你現在給我介紹了貴公司的七種精神。老實說,敝公司正好也有和貴公司相同的七種精神,這些就是。”

說罷,鬆下把公司應遵守的精神,譯成英文拿給他看。他非常高興地說:“這太好了。敝公司和貴公司今後就要開始交易,但現在已經有共通的地方。”又說:“敝公司對商業上的對象,都不叫‘供應商’,而是稱為‘協助商’。這種‘供應商就是協助商’的觀念,是出自創業人的一個理念,你們居然有七種和我們相同的偉大基本精神,實在再好也沒有了。”

擺脫心中的煩惱,那會增加多少財富啊!

——[英]威·柯珀經過如此,鬆下得以了解對方的實際情形,對方也與鬆下產生共鳴,可以說在非常可喜的狀況下,交易成立。鬆下先生告訴該副董事長:

“副董事長,敝公司和貴公司之間的交易,能順利成立,我非常高興。因為這交易成立,我認為鬆下電器公司從今天起,在美國全國新開張了一千七百家的商店。剛才你讓我看的那些不了起的店鋪,老實說,我認為今後全部都是屬於我的。而且那裏又有董事長和你,其他優秀的幹部和訓練有素的從業人員。我認為那些人士,全部都是我的從業人員。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放心出貨給貴公司。”

最後鬆下又問:

“我是這麼想的,你反對嗎?”

副董事長說:

“我生意已經做了很久,但跟我說這種話的,你是第一人。但是仔細一想,你說的確有理。今後,請你把我們公司,全部當做屬於你的吧。我非常讚成你的想法。”

他非常高興,再度跟鬆下握手,乍看似乎毫無道理的要求,他竟然很了解,欣然讚成;這一點鬆下自己也非常高興。但實際上,他認為這種想法不僅僅對生意,對社會上任何事,都應該可以通用。

因為在今天的社會,任何人都以某種形式,擁有“屬於自己的”。並且往往會錯以為,那些是屬於自己一個入的。可是如果從更高遠的觀點看,人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是為了社會生活的權宜。也就是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東西,是為社會、為世人的共同利益而存在的。因此,若能站在這種觀點來看事物,“你的公司是屬於我的”想法也沒有錯;反之,也可以說“我的公司是屬於你的”了。

社會上的人如果都有這樣的想法,自然就會產生尋求大家共同繁榮的欲望來,戰爭之類的事,也不至於發生。

近來在部分產業界,常見的所謂惡性競爭,也可以說是因為缺乏這種觀念,所引起的。大家站在廣闊的視野看事物,在今天尤為重要。

現代經營者,一方麵要關心企業的經營方針,另一方麵,要關心政治的改革。

對於現在做生意或經營企業的人來說,憑自己的努力及能力,而無法應付的不安與不耐煩,遠比過去多得多。

其原因在於,古時候政治與經濟的關係不密切,現代則“政經一體”的傾向日益明顯;政治情勢左右經濟發展的程度增加了。因此,有不少問題,是商業界本身怎麼努力也無法解決的,因而增加了和過去性質不同的煩惱與不安。

但是,無論國家的局勢或政治如何,在顧及國家的問題時,必須同時想到公司應有的方針及做法。無論政治因素引發了何種困難,既然身為經營者,就得堅決地尋求,並貫徹自己認為“正確”的方針,並和自己觀念一致的人,攜手合作。這樣才能尋求局部的穩定。

現代的經營者,必須切實重視“一方麵既要關心企業的經營方針,另一方麵,也要關心政治的改革”。

政治與經濟是不分家的。為了企業的發展,經營者不但要關心政治。還要改善它。

暴發的、不正當的巨大財富是一個陷阱。

——[美]馬克·吐溫談到政治,有些人認為那是執政者的事,經營者隻要考慮如何擴展事業,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令人懷疑。

鬆下認為,在現代的社會裏,經營者在確實而適當地推動企業經營的同時,必須關心政治,並且提出適當的要求。

在日本,封建製度遺留下的觀:念:“政治是統治階層的事”,仍然深植在很多人心中。二次大戰前,這種傾向特別顯著。在鬆下開創事業的所在地大孤,流行一句話:“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我們獨立獨行,以自己的力量做買賣。”二次大戰前,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比較薄弱,更助長了這種形態。

但是今天情況,已經完全改變,經濟活動受到政治形態很大的影響。例如,景氣好壞,在從前純粹是經濟問題,但是,現在由於政府的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將景氣調整至一個相當的程度。

或者隨著經濟的繁榮,需要擴充道路、飛機等各種社會設施,這當然也是政治的工作。同時“事業的成敗,取決於人”,“培養人才”的學校教育,和政治也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今天從事企業活動,需要各種許可、認可證明,決定這些事物的政治價值,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價值。

綜合這許多的理由,鬆下認為,企業在貫徹它的使命,貢獻社會時,一半要靠企業本身的努力經營,而另一半,則受到以政治形態為中心的社會情勢所左右。換句話說,企業除了必須有正確的經營理念、企業內部,以及誠實而努力地經營外,還需要適當的經濟政策以及其他各種措施相配合,企業的努力才會有效果。反之,如果政治措施不得當,經營努力很可能會成為泡影。

所以,身為經營者和經濟人,必須拚命努力地工作,以達成他對社會所負的責任。但光是這樣,不見得能完成他的責任,也還要關心政治,向執政者提出建議,使政府政策,能與正常的企業努力,經營努力相配合。因此,經營者必須關心政治,適當地提出要求,這是極為重要的,而在當今民主時代裏,更顯得重要。

當然,經濟人對政府提出建議或要求,常會被認為是為自己的企業,謀求特別的權利,但鬆下先生並不是這個意思。基於這種心理,關心政治,使政治成為私人的工具,絕對是不好的。鬆下先生認為,經營者應該以他的專才,來考慮什麼對國家國民是好的,關心政治,對執政者提出適當建議,以期產生理想的政治。企業內部的努力才不會白費,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也就更容易達成。

因此,今天的經營者,在拚命努力於副業的同時,要關心政治,對執政者提出適當要求,才能夠充分達成他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大家必須銘記在心。

四以賺錢為企業使命

促進社會繁榮,才是企業賺錢的真理;而為了達成這種目的,公司必須嚴格要求每位員工。

促進社會繁榮,才是企業賺錢的真理;而為了達成這種目的,公司必須嚴格要求每位員工。

社會提供給我們資本、人員、資材,而我們若沒有創造成果,社會是不允許的。利益是大家工作的盈餘表現,這盈餘應是普及社會的每一角落,變成繁榮的基礎。假如大多數人從事於無益的工作,即所謂沒有賺錢,那麼,社會將會立即鬧窮。正因為大家做事賺錢,故有稅金可收,亦可做為互助的來源。所以,賺錢是整個社會繁榮不可缺乏的義務和責任。這一點各位應好好認識清楚。

財富與大膽的人站在一起。

——[英]維吉爾如果大家工作時都有這種觀念,公司的收益必然提高,因此,各位也能領到自己的薪水。

倘若做賺不到錢的工作,倒不如一開始就不做,也沒有必要做,做了也沒有意義。吃了就什麼也不剩的生活,連天上飛的小鳥也能過這種日子。

然而,為了達成“賺錢”的目的,公司對各位會有各種嚴格的、強力的要求,各位也要有決心徹底實行。

製造商品的目的,在於提高社會的生活水準,隻要不斷生產,貧窮就會絕跡。

我們的工作是生產。但是,光隻生產以供應社會大眾所需的想法,今天已經行不通。我們對於為什麼要生產這些東西?為什麼要賣——首先要了解清楚,然後才去生產。

隻要不斷地生產,社會上就不會貧窮。用來買產品的錢,以社會立場來看,是一種工具,即一種潤滑油。因此本質上是物資,有了物資,就等於有錢。沒有物資,再有錢也等於零。

所以,生產就是要增加財富,這是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透過這種擴大物資生產,來提升社會生活的水準。

我們要以這種想法做基礎,去推銷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幫助別人在他收入範圍內,盡可能豐富、便利和滋潤他的生活。

厚利多銷不僅是企業共同發展的原則,而且也是公司與社會同時繁榮的基礎。

今天的日本企業,視薄利多銷為成功經營的信條,至少大部分的成功者,在他們的傳記中,都這麼表示,對這個問題,鬆下先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薄利多銷”是資本主義中最大的缺點。因為這會妨害企業共同發展的原則,使少數企業過分壯大,因此應該是“厚利多銷”,這是公司與社會共同繁榮的基礎。

所謂的“厚利多銷”,並不是將原來一成的利益提高為二成,將高出來的一成利潤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是企業將合理化經營所獲得的利益,分享給顧客,這才是鬆下先生的本意。

競爭使公司絞盡腦汁,賺取最合理的利潤,提供最優良的服務。

因為有競爭,所以你不能想賺多少就能賺到多少。也不能如願地以你的價格將產品賣出去。同樣的商品,你賣得貴,人家就不買,要到比較便宜的地方買。如果你老是賣得貴,生意就會清淡,終將維持不下去,所以非要設法降價不可。這就是社會。

賣得比別人便宜,還能有最低限度的利益,能吃得飽,能做售後服務。能分配盈餘給股東,能分發獎金。每一個公司都是一麵競爭,一麵盡最大的努力,取得最低限度必要的利益,這就是今天的情形,這是大家絞盡腦汁努力的結果,是自由經濟製度下社會發展的原則:大眾必須毫不鬆懈地拚命工作。

財富不能帶來善,而善能帶來財富和其他一切幸福。

——[古希臘]柏拉圖重要的是,應該取得多少利益才算合理?這必須以該公司的方針、人生觀和社會觀,來作正確的決定。該公司若是站在社會責任的立場來決定,便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企業即是社會的“公器”,有助於社會的發展,企業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所以存在可供發展用的財力也有必要。它應包括利益在內,隻是不久後應還給社會。經營者必須有這樣的觀念,同時也是賦予全公司的重大責任。

合理利潤的獲得,不僅是商人經營的目的,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石。

商人的目的,就是贏利。當然這是指正當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任何事業都沒有發展的前途。當鬆下先生回顧鬆下電器創業以來,始終以合理售價的產品提供市場,斷不妄加不正當利益,便感到驕傲。

現在,由於競爭比較激烈,抱持錯誤經營法的競爭者陸續出現,但鬆下公司仍以徹底合理化的經營,生產優秀製品、廉價供應市場,借以貢獻社會;對內則以正當利潤所得,鞏固事業經營基礎。

企業的合理利潤,是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協調。

日本自古就有“士農工商”的說法,“商”被放在最下位,由此可知從商的人有被輕視的傾向,這雖然是古時的說法,可是其陰影至今天還存在。

從前曾有“商人被殺不償命”的說法。在戰前中央的官廳,商人甚至不能從正門出入,必須由另設的“禦用商人出入口”進出,可見當時商人是備受輕視,商業談判也被認為是卑賤的。這種輕商的風氣一直殘留至今。

一般觀念中對“賺錢”“追求利潤”的看法都有偏差,認為“賺錢”是低俗而卑賤的,“安貧”才是清高的。繪畫、彈琴,被視為藝術,受到很高的評價,這是正確的。但站在一個經商人的立場,認為世人對“賺錢”的觀念應加以修正,而給予較高層次的評價。

正因為社會上對“賺錢”這種觀念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造成一般人有謀取利潤是不光明正大的想法。這裏所指是“正當的賺錢”,而不是不擇手段的謀取利益。

公司沒有利潤,是因為它給社會貢獻太少。確保適當利潤,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談到企業的利潤,有些人認為它是難於啟齒的問題。當然,把追求利潤當做企業最高的目的,而忽略對社會所負的責任,是不應該的。但獲取適當的利潤和負起對社會的責任,並不衝突,一樣能夠獲得成功。獲得利潤的企業,往往也能同時使社會獲得利益。

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和適當利潤的關係,可以這麼說明。當某人以某種價格購買物品時,是因為他認為這項物品的實際價值,比售價要高。例如價格一百元的物品,他認為有一百一十或一百二十元的價值,因此肯花一百元買下來。但隻值八十或九十元價值的物品,是沒有人會出一百元來買的,除非有特別的情況。另外,從供應的立場來看,將有一百一十元或一百二十元的價值的產品,賣一百元,可說是對社會大眾的服務及貢獻,而它獲得的利潤,等於是它對市場供需調節所做的服務及貢獻的報酬。製造商運用各種方法。使價值一百二十元的產品,以九十元的成本製造出來。然後使供應商能以一百元供應。由此可見,無論供應商或製造商,都能因自身的努力,而社會大眾獲得報酬,與大眾合理地分享利潤。

企業所提供的物資,或服務中所包含的努力與奉獻越多,對需要者或社會的貢獻程度就越大,而企業所得的報酬——也就是利潤,也就會越多。不經由奉獻或努力所得到暴利,並非不存在,但那畢竟是例外,在本質上,我們必須把利潤看成企業達到使命所獲得的報酬。因此,經營沒有獲得利潤,可以說是因為它對社會貢獻太少,或是沒有完成它所負的使命。

財富隻是增大而不是滿足人的欲望。

——[英]富勒沒有利潤的經營,違反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企業由經營的活動來達成貢獻社會的使命,並從中獲得適當的利潤,這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任何企業,不管處於何種社會情勢之中,都必須誠實及努力地完成它對社會的使命,同時從其事業的活動中獲取適當的利潤,然後依法納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對企業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社會上普遍有同情虧損者的傾向,站在人情的立場來看,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想法和前麵說的有相互矛盾之處。既然獲取適當的利潤繳稅,是企業應盡的社會義務,那麼出現赤字,就證明它沒有善盡之,這種情形,不能任其繼續存在。我們不能因同情,而忽略了企業應盡的義務。

企業除了繳納給國家的稅金外,將所剩的利潤,再以紅利名義分配給各個股東。企業的股份多半由多人持有,這種企業形態,使幾十萬人變成股東。企業當然要給這些出資的股東適當及穩定的報酬,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項相當大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業績不穩定,自然會減少紅利,甚至無法分紅,如此一來,股東當然不會安心購買企業的股票。假如有人領取紅利來維護生活,紅利減少或沒有分紅,就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從這點來看,企業獲得適當的利益,是有其重要性的。

另外就是企業既然負有促進人類生活,使其無限地成長和發展的責任,企業本身就必須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換句話說,企業必須不斷從事新的研究,開發新的產品,擴充設備投資,以供應人類不斷增加的各種需求。

然而開發和投資,都需要資金,如何籌集資金呢?政府經營的事業,或許可以從稅收來補足必要的資金;但是民間企業就不能用這種方法,隻能靠自己去籌集,沒有其他辦法。因此企業需要獲得利潤,並累積起來當做資金。

鬆下將百分之十的利潤,視為適當的利潤,以這種利率來經營他的企業。當然適當利潤的基準,因各個行業以及企業本身的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樣,從應繳的稅款、分配給股東的紅利、為達成企業使命所必須積存的資金,這三個觀點來分析,應該可以衡量適當的利潤率。而確保適當的利潤,是企業對社會應負的重大責任,這是企業家應當有的觀念。

另外,要讓政府及社會大眾確實認識利潤的意義。有這些人認為企業利潤違反人民的福利,而將利潤視為剝削,這種觀念也存在於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中,是導致施政偏差的原因之一。這種施政的偏差會造成利潤降低,稅收減少,增加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困擾,最後連國民的福利都受到危害。因此,象暴利那種過度的利潤雖不足取,但是適當的利潤,不僅有利於企業本身,同時也是提高社會和國民福利所不可缺少的。這樣的認識,不僅經營者應該有,政府和國民也都必須具備。

企業追求合理的利潤,與國民福利的增進是息息相關的。無論任何企業,都有向國家納稅的義務。國家便以這些稅收,從事各項社會設施,維護全體國民的安定和福利,謀求國民的幸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財富過多是貪婪的根源。

——[英]克一馬洛今天,無論是我們同業界或其他業界,都有這一種想法:利益是屬於公司的,該取多少利益,由公司斟酌決定。不過,利益有一半要納稅,所以,公司寧可少賺一點。這種情形即使公司願意,從業員沒有異議,也是不可以的。

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到,我們的利益與整個國家人民的福利息息相關這不是可以根據我們個人的觀點自由決定的。

在日本有一家擁有幾十萬名隊工、幾千億元資本的大企業,十幾年來沒有繳過稅,理由是沒能賺線。反言之,國家卻為了安定該企業,花費了幾千億元。鬆下電器公司的人員與資本隻有該企業的十分之一,但十幾年來,卻繳納了幾百億元的稅金。這稅金變成了道路、社會福利或教育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公司追求合理利潤,以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正確的。

不能隻一味要求供應商降價,卻不給予適當的建議,這隻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采購人員經常要有研究的態度。對供應商要教他:“他們試試看這種方法。那麼,即使降價百分之五賣給我們,也絲毫不吃虧。”或者不教他方法,隻說:“請設法降價百分之五好嗎?當然你們要想出降價而不吃虧的辦法,一定沒有問題的。”

這樣做下去,一年內就會有突破性發展。也許有一天,供應商老板會說:“原來一個人隻能做一百個,現在能做兩百個了。原來滿頭大汗拚命地做,現在卻設計了一種你可以在一邊靜靜地抽煙,也能自動生產的機器。產品標準化、產量倍增,又有利潤,所以我可以降價賣給你。”使得采購人員聽得心花怒放。

我們應隨時地的讓供應商有這種觀念。當供應商覺得:“和那位采購做了幾年的生意,我們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身為一個名廠商,我們有信心不會輸給別人。我做其他事業,也能做得一樣好。”這時你的采購工作就算成功了。

相反的,隻一味要求供應商降價,卻不作適當的輔導或建設,隻會引起供應商的反感,這一點請特別注意。

被要求降價時,千萬不要立刻拒絕。對方還價,一定有他的道理。

例如有一家貿易商來鬆下交涉,要求鬆下電器公司以原價的三分之一,賣給他一批外銷商品。

聽到他的要求,鬆下幸之助並沒有一口回絕,而是想,不要把降低要求當做荒唐無稽,不妨檢討看看。對方是拿世界標準價格來殺價,我們不可以認為那是無理取鬧,必須從任何角度來研究其可行性。

這樣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感覺:也許鬆下公司可以不虧損而接下這筆生意。有了這種感覺,他們便進一步具體加以分析,結果真的可以勉強做到。

所以,隻要從新的角度上看,任何材料或零件,都能降低價格,提高品質,而且還能得到合理利潤。

買賣殺價時,如果體諒到產品背後,那些汗流浹背的從業人員,你還能狠得下心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嗎?

做生意時,價錢的交涉是非常重要的,討價還價幾乎已經成為一般人的習慣。以買者的立場而言,買東西的時候,價格如果便宜一點當然比較合算,所以,希望東西盡可能便宜一些,應該是人之常情。反之,如果站在賣者的立場,除了特別高價的物品以外,一般來說,低價出售必然會損失,即使沒有虧本,很可能也得不到合理的利潤。這樣的討價還價雖說是長久以來的交易習慣,但是繼續維持這種情況最終是好是壞,難道沒有必要加以重新檢討嗎?

財富不是生命的目的,隻是生命的工具。

——[美]比徹當鬆下電器公司還是小工廠的時候,鬆下就帶著產品四處兜售,客戶裏麵就有一位所謂的“殺價高手”。每次鬆下帶東西給他看,他老是說:“太貴了。不降些價錢一定賣不出去。”鬆下愈是說生意難做,利潤微薄,他就殺得愈凶,到頭來投降的總是鬆下,令鬆下很是頭痛。照他的殺價法,鬆下雖然還不至於虧本,但也差不多毫無利潤可言。

正當鬆下準備“認輸”的時候,心裏突然浮出了一個畫麵。什麼畫麵呢?那就是一張張在鬆下工廠裏勤奮工作人員的臉。

夏天的時候,工廠裏麵熱得不得了。在鐵板上加工的那些高溫紅熱材料,使工廠簡直就成了一個人間煉獄,然而員工們仍然汗流浹背地工作。

因為鬆下自己每天也有一半的時間,在工廠同他們一起工作,所以能夠充分體驗到那種悶熱和辛苦的感覺。當年輕員工們的臉浮現在鬆下心頭的時候,他不得不把事情重新考慮一番。在汗流浹背中辛苦完成的產品,如果就這麼廉價地賣出,無論如何,總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鬆下認為:如果讓步到那種價錢。實在也對不起正在廠裏工作的同仁們。

於是,鬆下就把這些情形說給對方聽:“我們工廠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家都是流著汗拚命地幹著。這些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產品,價格都經過合理地計算。如果還遭到殺價,那豈不是糟糕透了?希望你別再殺價吧。”打從心底誠懇地要求對方。

一直盯著鬆下臉上看的對方,在聽完他這麼說以後,不禁笑著說:“算我這邊輸了。不減價總有許多理由,你們說法與眾不同,本人實在受不了。好吧,就按照你的價錢買下來。”

在這裏鬆下並非信口雌黃,而的確是據實相告,同時他對於大家的努力能夠獲得相當地評價,頗感欣慰。

此後,鬆下不僅努力於提高產品的品質,而且在售價上也費了不少腦筋去訂定。因此,鬆下電器公司的產品不隻品質優異,價格也很公道。從此,信用也逐漸建立起來了。

當時一般的商業習慣,不管對於哪家的產品,人們總喜歡講個價錢,但是鬆下電器公司已經確立原則,即使碰到還價也不讓步。但這也不是說不管開出的價格有多高,就非貫徹到底不可,因為價錢如果太高,人家不肯買是必然的結果。

價格不被接受,這當然是很傷腦筋的事情,隻有把各種因素作一番慎重的檢討,再訂出適當的價格。在這方麵,鬆下電器公司也很幸運地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要想促銷產品,就應建立起供應商之間的依賴。

自古就有“利在其源”這種說法。簡單地說,它是指善於采購,才能獲得利益。也就是說,盡量以有利的方式、適當的價錢進貨。這確是很妙的一句語。實際上,如想使生意成功,進貨是很重要的事。

因此,做生意的人,必須先爭取到一些能經常提供好商品的供應商,並且就像對顧客一樣地重視他們。否則,生意不會興隆。這雖是很簡單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

如果你能為供應商設想,那麼對方也會想到:“既然能為我們設想,我也應該以便宜的價錢供應好的商品。”這是人之常情。唯有跟供應商彼此之間建立此種微妙人情的依賴關係,才能使“利在其源”這句名言,真正有它的意義。

財富是智者的仆役,笨者的主人。財富造成的貪婪之人,遠遠多於貪婪造成的富有人。

——[英]富勒在采購時,要顧及對方應有的合理利潤,即使對一家快倒閉的工廠,也不可以趁火打劫。

就買賣交易而言,鬆下覺得買方比賣方有利的情況似乎比較多。當然,賣方有利的情況並不是沒有,但就一般情形來說,還是買方有利的時候多。如站在買方的立場來看,東西當然是愈便宜愈好,碰上賣方正好有弱點的話,買方有時也會乘機狠狠殺價一番。然而,就一個經營者所該采取的正確態度而言,看法可能就有所不同了。

很早以前鬆下就有過這種經驗,那是在鬆下電器公司已經製造插座,但尚未生產電木時所發生的事情。那時候,鬆下公司很希望擁有一家自己的電木工廠。

正好當時有一家生產電木和插座的電器公司經營不善,於是他們就向鬆下公司提議買下他們的工廠。

這對於早就希望擁有一家電木工廠的鬆下電器公司,是一個很好的消息。於是鬆下就立刻回答對方表示打算購買,然後雙方很快地就進入具體細節的交涉階段,最大的問題,當然還是在價格方麵。

對方是個經營不善的公司,立場可以說非常不穩。照理應該低價就可以把它買過來。如果再過一段時間,等它情況更惡化的時候,說不定還可以更低價就買到手,一般人可能都會有這種想法。因此,假如鬆下電器公司借機來個大殺價,對方或其他人也會認為理所當然。而事實上這應該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但是,鬆下卻決定:“絕不可低價購買。”這在當時一般的想法來看,實在極不尋常。

當時鬆下的想法是:鬆下電器公司急需一個電木工廠,假如買不到別家現成工廠的話,那就隻有自行研究開發電木,這需要花很多的錢。如今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對於鬆下電器公司而言,必須加以好好把握。因而,鬆下認為以它的實價來購買,才是正確的。

對方如果是一個即將倒閉的工廠,一般人都希望以低價購買,但是鬆下決定不殺價,而以合理的價格購入,這對一個經營者來講,鬆下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簡單地說,這是很合理的處事方針,其他的采購場合也應該如此。例如在采購協力工廠的產品時,也確定對方應有的合理利潤之後,我們也該以讓對方有利可圖的價格,購買其產品,假如有過分的情況,那就應該再檢討,再考慮,多下一點功夫去了解對方應有的合理利潤,然後才準備訂貨事宜在判定商品價格時,除了以“行情”為基礎外,不應忽略附加價值的存在。

鬆下在推出收音機組件的時候,曾獲得代理商的大力支持,答應努力推銷,於是鬆下發表了產品的推銷數量與價格。結果,很意外的,代理商都覺得價格太高。鬆下想了想,覺得他們也有道理,至少鬆下公司的價錢不比別家便宜;但我們是秉著鬆下電器公司一慣的傳統方式,基於成本計算後,再加上最合理的利潤,所算出的價錢。所以鬆下始終認為無論是商業或其經營策略,除非在正當的成本外,加上合理的利潤,作為銷售價格,否則就不是合理的定價策略。鬆下相信不正當的價格,不是定得太低,就是太高。這些都是不合商業道德的罪惡作法,絕非商業界及社會的發展之道,所以鬆下在聽到代理商的反映意見後,覺得這正是發表他平時信念的機會,於是鬆下立刻向代理商說明自己的想法。

財富越增加,人們越渴望更多的財富,因之憂患與日俱增。

——[古羅馬]賀拉斯“……各位都是生意人,所以不會問產品價值;不管生產價格,隻關心以批入原價,加上一定的利潤來定售價。實際上,這是亂賣行為。但既然在市場上行銷,就認為是行情。這種想法,也有些道理。但是,今天希望大家摒棄批發與零售的觀念,真誠地為鬆下電器公司代銷,並在互相合作、共存共榮的基礎上,考慮推行附加適當利潤的銷售價格。這是商人應有的本分,並從而提高廠商的發展力量,再將這個力量投入生產行列,促進合理廉價的大量生產,然後服務顧客,普及收音機供應,這才是真誠的供銷商應有的態度,也才能真正確保生產者與代銷者兩方的利益。這是鬆下電器公司一貫的態度,所以希望各位不要以為這種價格定得過高。我們應該共存共榮,為了事業堅實進步發展著想,懇請賜予讚助。”

百貨公司如果允許顧客討價還價,要增加多少人手、開銷才能做到生意?

做生意的方式很多,而以付價還價應付顧客,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種方法。一般的商店,會以適當的削價來吸引顧客,顧客認為商店虧本,而實際上卻是賺錢,這種例子很多。如果細想,這種方法在從前可能還算適當,在現代則是一種落伍的觀念。

現代的商人必須依照自己的信念或經營觀念,確保適當的利潤。應該一方麵親切的對待顧客,另一方麵力盡商人對社會的責任。這才是能與社會共同繁榮結合在一起的可喜現象。因此,不應該借巧妙的討價還價賺錢,必須一開始就訂定合理的價格。

即使對方要求減價也不同意,而且相反地,去說服顧客接受這個價格。采用這種方法最成功的,就是百貨公司。目前,在百貨公司已經看不到討價還價的人。如果百貨公司仍然可以討價應付顧客,會有什麼後果?由於必須浪費很多的時間及精力,就一定要雇用好幾倍的員工。結果,必然會大量增加經費,所以唯有把商品價格提高才能合算。現在的百貨公司,都以合理的定價促進業務,並為顧客提供真正的利益。

不僅百貨公司,即使超級市場或一般商店也應該這樣做。否則大家忙於討價還價,結果不僅顧客不能放心地買東西,商店也因得不到正當利潤而無法繼續營業。

如果所有的商店都以公道的價格做買賣,那麼彼此都方便。做買賣應該讓顧客有“那家商店不會討價還價,但會提供比減價的金額更有價值的長期服務,並且待客也很親切”這種反應,這正是合乎現代社會需要,且合理的買賣方式。唯有以這種買賣觀念,才能真正為顧客服務,且能使自己的生意日益興隆。

經營者要有完全得到應得到利潤的態度,即使是在不景氣的情況下。

有一次鬆下到東京一家證券公司去接洽股票生意。鬆下告訴他們,這一期想做一百億元的生意,下期想做一百二十億元的生意。當時對方就問鬆下:“鬆下先生,你剛說一百億元,真的辦得到嗎?現在經濟不景氣,您的話有一點不負責任吧?”他回答說:“絕沒有,我說的是實話,因為我們有一個明確的販賣契約,就是對社會上的人士、代理商或經銷商,訂有非常明確的契約。所以,我們有義務生產和販賣那些產品。不過,我說的契約,是一種心靈的契約。現在,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可是這種契約我看得很清楚,我認為一定能夠如數銷售。”

我們既沒有權利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也沒有權利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英]蕭伯納本期日數已剩無幾,可是鬆下肯定能達成百億元目標。這不是心血來潮隨便說的,而是他經過了一番詳細思考。

正當的利潤獲得,是社會對企業服務的報酬;服務而無利潤,必使經濟活動日趨衰弱。

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希望生活過得愈富裕愈好。無論做什麼工作,適當的收入是必要的。

“賺錢”這個字眼,大家聽了可能都沒有好感,似乎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味道。可是仔細想一想,錢不是平白就可以賺到的,想賺一百元,必定要有淨值一百元以上的東西付給對方。

每一個員工都做了一百元的工作而領一百元的薪水,公司就非垮不可。賣烤紅薯的人,必須使一百元的紅薯有一百二十元的價值,這樣買賣才會成立。

因此,賺錢這件事,可以說具有服務的成份,實際上,沒有一個人肯對八十元的工作,付出一百元的代價;若是有,那麼他不是瘋了,就是另有不良的企圖。當然通貨膨脹,可能有暴利不尋常例子發生,但一般說來,賺錢應解釋為服務的代價或是報酬。假定有一個人賺了二百元,我們的反應應該是“他又做了二百五十元的工作了”。

可是現在一提起“賺錢”,大家都與“投機取巧”相提並論,這樣一來,經營事業、做生意都成為卑鄙的行為,結果不是一切東西不能正常生產嗎?

正當的賺錢是付出服務換來的,這一層認識很重要,否則,經濟活動會日漸衰微,大家都無法過富裕的生活。

雙方交易一定要盡最大的誠意,在公平的交易點上競爭,才是正途。

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輸出的競爭也激烈了起來。其中有些公司甚至於在虧本輸出,這難免令人懷疑,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

此外,以這種方式來從事交易,也絕對不可能成功。因為不管什麼事業,成功的原理都隻有一項,那就是“確保最低利潤的獲得”。公司一定要有利潤,才能生存發展。這點盡管可以理直氣壯對顧客說明,並且一定可以獲得諒解。雙方交易,一定要盡最大的誠意,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競爭,才是正途。把這個觀念充分溝通,才能展開實際交易的行為。

鬆下認為成功是很簡單的事,然而成功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正因為大家自以為是,放著大道不走,反而喜歡走彎曲的田埂小路;或許他們認為抄小路比較快,卻沒有考慮到小路縱然沒使他跌倒,卻容易使他深陷泥沼不能自拔。象那些流血輸出的人,可能就是抄小路的心理吧。或許他認為短期賠一兩次沒關係,以後再賺回來。問題是往往他錢還沒賺到,公司就已經倒閉了。這還可能把整個產業秩序弄得混亂不堪,使大家同受其苦。對於這種人,隻能說他沒有認清自己,也沒有認清他和外在社會的關聯吧。

經銷生意時,不可因競爭激烈就降價求售;合理正當的經營,是一定會被接受的。

有一次鬆下對一個經銷商說:“最近經銷商的生意不太好,但不可因競爭激烈,就降價求售,長此下去,公司就無法經營了。”

希望獲得不義之財是遭受禍害的開始。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經過大約兩個月後,那經銷店的老板告訴鬆下:“我拜訪過大約四十家零售店,拜托他們‘以前我總是減價請你們惠顧,這樣下去,我無法再經營,非常抱歉,請提高兩分價錢買好嗎?’結果那四十家多數都允諾了。”

鬆下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們如果處事非常誠意,對方即使會吃虧,也會接受。這就是人情。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卻去要求別人做,這是不可以的。但是,已經十分努力,雨仍然血本無歸地出售,以致無法經營,是應予改正的。把這種情形向對方提出,對方一定會接受。

那位經銷商老板聽了鬆下的話,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經營,從今以後更有勇氣從事經營。這隻是一個例子。正當的要求還是要提出來,藏在心裏的煩惱,是毫無意義的。

要避免浪費,提高效率,爭取適當利潤,這是做買賣時最重要的原則。

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所做的買賣是完全屬於自己的,不需要別人幫忙或過問,這是錯誤的觀念。買賣看起來雖然屬於自己,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這或許就是買賣的真諦之一。誰都知道有了顧客及供應商,才能維持生意,而有意去報答他們。

拿道路來說,我們每天不斷地使用公共道路,而不重視其重要性,但一旦缺少了它,就寸步難行,動彈不得。因此,對於經常使用,卻不覺得要去感謝的道路,也應該報答才對。但怎麼報答呢?除了大家繳稅,靠稅收保養、改良道路之外,沒有其他的途徑。為了繳稅,大家得爭取利潤。否則,大家繳不起稅金,造成使用道路的保養不周,任其荒廢,結果大家都會受害。

除了,道路之外,大家在普遍地利用其他公共設施或機關。例如,大家都享受到國家警察、消防單位的保護。如果你知道,正因為有了這些保護及援助,才能維持正常的買賣,你能不拚命工作以繳納稅金來報答社會嗎?

因此,在做買賣時,應該節省,避免浪費,提高效率,爭取適當的利潤,這也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例如,就以打電話來說,不妨想一想有沒有減少次數,而一樣可以達成目的的方法。這樣的講求方法,可以省掉許多不知不覺中的浪費,或徒勞無功的事,減少支出的經費,且可以提高利潤。每個人應該確實了解這種需要,並請顧客也能建立起這種觀念,承認應有的適當利潤,因為買賣畢竟是為彼此需要而存在的。

鬆下所謂商業道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十分崇高的,但這其中也包括正人君子們看來不那麼崇高的地方,那就是賺錢。

鬆下認為,正當獲利,是經營者的天職,也是商業道德的內容之一。這是毋庸諱言的,應該是理直氣壯的。

相反,如果不能正當獲利而是虧損赤字,那才是不道德的。鬆下的這種觀點,基於這樣的認識:經營者是利用社會大眾的資金來營運的,不贏利當然就不能回報大眾;同時經營者正當利潤的一部分是上繳國家的稅金,不贏利當然也就無法納稅,這也是不道德的。

鬆下的這種觀點相當獨特,但又相當有道理。由此而來的商業道德觀,可以說是相當科學的。

在鬆下一生中,信守如此商業道德的事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在飽足的人眼中看來,燒雞好比青草;在饑餓的人眼中看來,蘿卜便是佳肴。

——[波斯]薩迪